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种新选择

2014.12.18

  充血性心力衰竭,即(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常见临床综合征同时也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最近几十年来,CHF的发病逐年增加。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2012年心脏疾病和脑卒中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18岁以上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660万,预计在2030年将新增患者300万。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在45—54岁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为0.7%,7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到10%以上。就中重度心衰而言,其1年全因死亡或住院事件发生率可达50%。每年因心衰引发的医疗花费高达200—400亿美元。根据我国2003年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按此比率计算,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每年医疗花费巨大。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规范应用,心衰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家心血管中心阜外医院华伟教授指出,鉴于宗教信仰、心脏供体有限等原因,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衰患者而言,起搏治疗是一种优于人工心脏植入、心脏移植的新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心动过缓的传统起搏治疗基础上,现已出现了一种新的起搏治疗方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不仅可以提供房室顺序起搏,而且可达到心室同步收缩。在过去的10余年中,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最显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华伟教授介绍说,CRT是以左室起搏为基础的双室同步起搏或单纯左室起搏技术,在改善心衰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血动力学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大量研究已表明,CRT能够恢复心脏同步、改善心脏活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这一血动力学的治疗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感觉,使他们的运动耐量增加,减少住院率及死亡率。

   美国心脏病学会2006年年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在欧美地区,CRT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非常普遍。2005年,美国在CRT起搏器应用中的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占到总起搏器治疗总量的1/3,美国每年的起搏器置入量大约12至20万个,应用CRT量大约占6万例左右。近两年每年植入量超过10万台。而我国第1例CRT是在1999年应用,由于技术难度大及价格较为昂贵,国内应用总数还非常有限,2013年国内植入CRT的总数大约2000台左右,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

   据了解,CRT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晚期的患者,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心力衰竭患者。所谓心脏再同步治疗,是针对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有心力衰竭同时又有心脏收缩不同步),心脏收缩的不同步导致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后,能够改善这类患者的射血分数同时又改善其心功能。虽然目前临床上CRT采用的指标是QRS波增宽的指标,即心功能不全伴有QRS波宽度大于120毫秒的患者,华伟教授认为,对这样的患者仍然要做进一步的细分,若是QRS波宽度大于150毫秒,并且是左束支图形,则效果更好,只有这些心衰患者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时,才可把这些患者归于应用CRT范围之内,才能对这些患者积极推荐CRT。

   为了使CRT技术在我国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更好地造福心脏病患者,作为国内植入CRT起搏器最多的专家,华伟教授积极投身于CRT的规范化推广与使用工作,帮助国内几十家大医院开展CRT治疗心衰的工作。2008年,美国心律学会(HRS)主席到华伟教授工作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来参观访问,看到他为病人植入三腔起搏器(CRT)手术仅仅用了40分钟就顺利完成时,感到非常惊讶,并称赞说:“植入三腔起搏器(CRT)手术难度非常大,一般手术需要2—3个小时才能够完成,你们用40分钟就完成了,的确十分罕见。你是我见到的做这种手术最快的一个,我们应该把医生送到这里来学习。”

   华伟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医学界在CRT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掌握这项技术的医生还比较少,因为CRT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从事这方面的医生需要掌握精湛的起搏技术,还要有一定的电生理方面的知识,以及一定的介入治疗技术,但我国医生能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还不多,综合人员素质和设备情况来看,国内能够独立开展这项技术的医疗单位还很有限;其次,许多医生对CRT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CRT能够很有效的改善一部分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再其次,CRT费用比较高,使用的三腔起搏器的费用大约在10万元左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这是一大笔开支。

   任何一个新技术都面临着推广问题,华伟教授表示,应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CRT手段,让更多的医生了解这项技术,了解CRT能给患者带来多大的好处,才能把这项技术更好的介绍给患者。与此同时,更要介绍清楚这项技术的适应症,使得患者真正在这项技术上受益。否则,盲目的应用,患者不但浪费大笔资金,而且得不到疗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