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80后副教授”编辑人类胚胎 转基因人就要出生了?

2015.4.24

  众所周知,CRISPR作为颠覆性的基因编辑神器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在上个月,关于究竟是否应该用CRISPR等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话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样的手段可以定制出健康的、完美的婴儿;另一些人认为这既不不符合道德伦理,更可能存在其它的风险。

  让人没想到的是,争议还未平息,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80后副教授”黄军就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首次发表了编辑人类胚胎相关的论文。据Nature新闻描述,这属世界首例,也证实了先前关于有人已经在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的传闻。

  MIT Technology Review对此研究的评论是:

banquan13.jpeg

是否转基因人就要出生了?

  究竟做的什么?

  在这项研究中,黄军就领导的研究小组(作者共16人)编辑的是一些从当地生育诊所获得的不能存活的胚胎(即不能成长婴儿的胚胎)。这些胚胎原本供体外受精使用;但因多了一套额外的染色体,接受了两个精子,使得它不能发育成一个活的生命。

  他们试图利用CRISPR技术在这些胚胎中编辑引发β-地中海贫血相关的基因,即HBB。研究小组想要确定是否利用CRISPR技术能够替换单细胞受精的人类胚胎中的基因。他们共编辑了86个胚胎,等待了48小时;其中71个胚胎存活,54个进行基因检测。最终,结果显示,有28个成功拼接,但只有一小部分替换了遗传物质。

  这样的成功率是相当让人失望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脱靶效应,这也是CRISPR技术一直需要克服的局限性。黄军就说:“想要对正常的胚胎进行编辑,成功率必须接近100%。这表明目前该方法还非常不成熟,因此我们暂停了。”

  目前,黄军就正在计划利用人类成体细胞或动物模型降低脱靶效应。不过,黄军就认为,这种“不能存活的胚胎”模型要比动物模型或者人类成体细胞模型更有意义,因为它更接近正常的人类胚胎。

  为何再引争议?

banquan13.jpeg

  黄军就说,这篇文章曾被Nature和Science拒稿,部分原因是因为伦理反对。之所以这项研究再引争议,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研究结果的成功率低以及高频的脱靶效应。这似乎证实了之前“反对者”们的担忧。

  黄军就对这些批评表示理解,但也表示,目前没有在正常胚胎中进行基因编辑的实例,所以并不知道基因编辑在正常胚胎中是否会是相同的效果。他说:“我们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在这种胚胎中进行基因编辑究竟会发生什么,而不是没有任何数据的去讨论它的好坏。”

  他说,使用其它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对改善试验有所帮助,比如TALEN;相比CRISPR,该技术产生意外突变的可能性更小。正如他本人想要不断改进实验一样,“反对者”们担心,还会有其它研究人员会想法设法改进他的论文。

  用“不能存活的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一些道德的约束。这篇论文的发表,可能会对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至少从Nature新闻的评论中看到是这样。

banquan13.jpeg

总的意思就是:你们深知伦理是有关人的,所以你们采用了一个狡猾的方法,用那些明显是不会变成“人”的胚胎……

  关于黄军就

  出生于1980年,从2011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机制和胚胎早期发育机制阐析。在Nature、Stem cells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关于Protein & Cell

  英文学术月刊Protein & Cell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自2010年1月起,每月以纸质印刷和在线两种形式出版,于2010年11月进入Medline数据检索系统,2012年11月进入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引文数据库。

  由饶子和院士担任主编,副主编包括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院士、副院长高福研究员、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任许瑞明研究员、牛津大学Bob Sim教授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