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土壤与地下水原位联合治理项目首获成功

2017.7.31

  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历时3年成功实施北京市南四环槐房地块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位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土水”共同治理,处理污染土方量36.17万m3,地下水量26.00万m3,采用多元化的修复技术,是目前国内采用原位修复技术进行土壤、地下水联合修复的规模最大、污染深度最深的有机类污染场地。

  土壤修复采用国际主流的原位土壤气相抽提和多相抽提工艺,配套建设了9000立方米/小时处理能力的土壤气处理设施。

  槐房地块位于北京市南四环外,前身为沥青混凝土生产厂区,总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根据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于2014年对其实施停产拆迁。

  由于长期从事沥青混凝土生产,场地土壤、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经检测该地块主要污染物为苯和C10—C12脂肪烃。为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委托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槐房场地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根据开展的场地调查评估结果,场地受污染的土壤总方量近40万立方米,相当于近半个水立方;受污染的地下水面积为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北海公园湖水域面积;污染深度达30米,其修复工作量巨大。北京市环保局组织国内行业权威专家进行论证,针对该项目确定了严于欧美标准的修复目标值。

  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作为实施主体,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槐房地块的污染治理项目。

  槐房地块污染场地修复治理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北京市制定原位修复验收标准、形成原位修复技术体系、研发制造原位土壤修复成套装备、培养具备理论结合实践的经验型人才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历时一年多、投入近千万资金的中试试验,槐房场地修复治理项目摒弃了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异位修复方法,采用绿色可持续的原位、联合修复技术,确定土壤修复采用国际主流的原位土壤气相抽提和多相抽提工艺,该工艺无需开挖和远距离运输,减少能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减轻二次污染物生成与排放。地下水修复采用基于水力控制的抽出-处理-回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和强化生物降解的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并配套建设了9000立方米/小时处理能力的土壤气处理设施和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水处理设施。总体来说,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治理技术实现了污染修复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场地经过近一年的治理实施,北京市环科院通过开展连续半年多的全方位跟踪取样检测,土壤和地下水质量均验收合格。槐房地块污染修复治理项目最终实现的土壤及地下水相关指标,均远远低于既定的污染物修复目标值要求,赶超欧美国家环境修复领域现行标准规定和使用的污染物修复目标,实现了北京市土壤和地下水在原位修复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槐房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作为全国原位污染治理样板工程,是国内首例大型有机类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位联合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项目修复治理过程中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类修复技术,推动了国内污染场地修复由“异位修复”向绿色、可持续的“原位修复”转变,实现“水土共治”。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