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高校“应用”人才培养之惑:变味的课程

2013.4.11


banquan24.jpeg

应用性本科建设的困难突出表现为课程更改后,整个教学管理方式没有改变,教师的适应性不强,对实践要求高、知识应用广的课程准备不足。  

  安徽省某高校新闻系教师王烨最近遇见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原来,该校正在搞应用性本科转型建设。可是对于该怎么做,大家一片茫然。

  “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开展了两次大讨论,但是讨论会上的主要内容不是讨论,而是宣读文件,并让每人会后交一份2000字的心得报告。我们不会写,只能去网上抄,还被提醒别抄得太明显了。” 王烨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些重点高校、普通院校的教改项目都涉及到应用性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尽管这些高校在姿态上积极转向应用性建设,然而教师观念、配套建设方面,能相应地跟上吗?

  变味的课程

  当初选择应用化学专业,国内某“985工程”高校本科生李向是冲着“应用”二字去的。经过三年的学习,他却发现应用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并无太多区别。

  “用学长的话说,研究化学领域‘相对论’的是化学,研究怎样炼油的是化工。但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人学着‘相对论’的知识,将来就业的方向却是‘炼油’。何不一早就开成化工专业呢?”李向说。

  在他看来,加上“应用”二字不过是高校为学生将来就业考虑,但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上手能力,并不是一个讨巧的专业名称。

  不只是基础性学科在向应用性靠拢中遇到尴尬,一些本身应用性明显的专业,同样存在问题。根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十大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专业中包括了审计学、财政学、动物医学、会计学等。

  方妍教授的广告学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她在福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任教,“很无奈,一些原本应开成实践课的课程,如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只能按理论课程教学”。

  方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高校最想要理论教学与行业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但广告学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几乎没有什么行业的从业经历。“我们一旦去广告公司接案子,就相当于挣外快,与学校的管理体制不符;广告公司也未必愿意接收一个理论型的兼职人员,更别说解决校外职称。这些都导致了文科教师的实践动力不足。”

  既然教师走不出去,就把业内人士请进来。方妍并不是没想过。同城一所高校的广告学开设了“总监进课堂”课程,邀请了10位广告公司总监轮流讲课。方妍把类似的开课方案上报教务处,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第一,必须得保证10个总监到课,那么教师必须先去企业拉关系;第二,如果要开成一门课,总监就是外聘老师,但校方对外聘老师有硕士生学历或讲师职称(中级职称)以上的要求,而总监们很可能两项都不符合。

  方妍陷入两难境地。最后,她只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把学生与广告公司的互动安排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教学课上。“现在,学生们每年最期待的就是实践教学,但还是太少了。”

  实质是给教育质量补课

  对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表示,传统的高校人才观是培养理论性人才,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如今的高校人才观向着应用型、复合型及拔尖创新人才转变,其中,发展应用性本科就意味着要改变人才观和课程观,必须通过课程观、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来实现转变。

  眼下,一部分高校正在进行的OECD工程教育改革和教育部推行的卓越计划,希望实现由理论性课程向实践性、应用性课程转变,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改实验。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应用性本科建设是地方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一种“补课”形式。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指出,比较而言,重点大学教师忙着搞科研、发SCI,地方院校的教师们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如果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抱着总有学生调剂过来,学生找不着工作无所谓的态度,提升教育质量永远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提升教育质量不是靠办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就能实现,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得众多的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质量。”

  别敦荣指出,应用性本科建设的困难突出表现为课程更改后,整个教学管理方式没有改变,教师的适应性不强——教师更适应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对实践要求高、知识应用广的课程准备不足;教师的知识面有限,一人无法完成一门课程中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教学任务。

  “然而,现在的问题主要不是由教师群体造成的,而是由于制度机制受阻所造成的。”别敦荣说,一方面,一些教师到了企业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不敢贸然让他们顶岗实践,因此对老师的要求很难落实;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比较紧缺,没有多余的教师轮班,顶岗实践无法保障。

  “最关键的是,高校只要求教师把课讲好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提要求。换一句话说,高校只要求学生要有实践能力,并没有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要求,这就相当于是无源之水,学生的实践能力必然落不到实处。” 别敦荣说。

  给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通道

  由于学校暂时没有应用性本科建设的具体措施,王烨决定“自谋出路”,趁着暑假到北京某报社实习。她想尽快了解报社的采编流程、新闻写作,不要再发生被学生问住的事件。但在她心中,更期待的是学校能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长江大学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据介绍,该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长达一年,其中半年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半年时间深入与各自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实践基地苦练“内功”。

  别敦荣告诉记者,能否把教师派往企业还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譬如,长江大学前身包括了江汉石油学院,它跟石油系统的关系密切。“这就要求高校与实际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没有协同机制的人才培养,教师水平、能力的提高很难真正达到目标。”

  卢晓东表示,开设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很多时候要与业界形成很好的沟通协调。其中不乏灵活的做法。譬如,利用暑期学校,邀请业界人士在暑期四周内集中授课;教师还可以运用“学术休假”,在校授课4年,在公司工作1年后,再重返高校。

  “在机制上,需要高校进一步创新。”卢晓东说,香港大学的一些法律实务课程通常由学校教师和行业律师共同教授,这样的模式可以引入内地的应用性课程教学中,考虑到业界人士无法全职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保持在1:1较佳。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明文规定,作为该院教师同时要保持电影人的身份,以制片人、导演、编剧等参加电影艺术创作。在卢晓东看来,应当允许我国高校教师到业界兼职,学校作好统筹规划。例如,5个工作日中,允许教师4天在校上课,1天减一部分薪水在企业中兼职。

  “此外,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不能完全以学术为导向,必须将实践能力放入考核标准。” 卢晓东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相关专业的教师招聘可以设定一道门槛——无相关工作经验者不予考虑。

  转型应用,切忌一拥而上

  进一步说,如果高校制度通道健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作为应用性本科建设的主体,高校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劲头?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与教师应用性转型的“热劲头”相比,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应用性转型上应当采取“冷处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是“高校向应用性转型”的支持者。但是,他认为,应用性教育主要应放在研究生阶段,本科教育依然要强调基础教育,起码在理科教育是如此。“本科教学并不能细分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我们希望的是本科生能多了解一些成长实践的环节。”

  在别敦荣看来,开展应用性本科建设的高校必须分类,如今地方高校向应用性转型的居多,但并不是说“985工程”高校不适合作应用性建设的探索。如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理工科高校应当旗帜鲜明地培养应用性开发人才;而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侧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其应用性建设应更多地着眼于研究生阶段。

  与此同时,还要警惕高校专业设置被市场牵着走的势头。在不久前公布的《2012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高校申请的金融学、会计学、法学专业被否决的数量最多。

  卢晓东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是有些高校没有充分考虑人才饱和的问题,有时一些高校的办学力量严重不足。

  “当然,大学要随着市场而动并作相应的调整,如果没有这个机制,就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在这种转型过程中,以单一的市场导向为主,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 卢晓东说。

  他举例,感光材料专业随着胶片时代的结束而消失了。“职业性专业与市场变化联系特别紧密,存在着与行业同时消失的风险。”

  “如果高校转型建设职业性专业,尤其要下大力气做好通识教育的建设。在市场发生转变时,有了通识教育的知识准备和眼界的拓展,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转向其他相关学科。单科性院校如果没有通识教育的良好师资,可以参加其他高校的暑期学校,选修通识课程来弥补,或者采取灵活的机制,聘请多校的教师建设自己的通识教育”。卢晓东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