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南京土壤所稻田甲烷排放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2012.6.12

  近10年来,与稻田甲烷排放关系密切的甲烷产生和氧化,特别是甲烷产生途径和氧化率(被氧化的百分率)研究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徐华研究员课题组通过田间与培养试验,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研究了水稻生长季水分管理对中国江苏环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甲烷产生途径和氧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持续淹水相比,间隙灌溉降低土壤乙酸产甲烷的相对贡献率8—10%,却提高了土壤的甲烷氧化率45—63%,并发现间隙灌溉显著减少了土壤甲烷产生、增加土壤甲烷氧化,从而显著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该成果发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2, 52:108-116)上。

  针对常年淹水稻田不仅在水稻生长季具有最大甲烷排放量,而且在非水稻生长季也有一定量的甲烷排放,课题组深入探讨了非水稻生长季稻田持续淹水条件下当季和后续稻季甲烷产生途径和氧化率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乙酸产甲烷的相对贡献率在全年大部分时期内都处于较低水平(50%以下),仅在水稻移栽后1-2个月内占主导地位(70%左右);非水稻生长季稻田氧化甲烷的百分率(60—90%)显著高于稻季(10—80%)。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11, 116, G04025, doi:10.1029/2011JG001696)上。

  上述研究结果首次定量报道了我国典型单季稻田水稻生长季水分管理对甲烷产生途径和氧化率的影响,特别是非水稻生长季持续淹水稻田全年甲烷产生途径和氧化率的季节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阐明水分管理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