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四军医大学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连冠”

2011.1.16

  1月14日,第四军医大学主持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继2008、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四医大连续第三次获此殊荣,成为我国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首个获得“三连冠”的军队院校。

  剖析“三连冠”的奥秘,四医大注重的不只是学科水平和创新实力的提升,更主要是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方面的探索,破解科研成果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始终摽着要跟世界一流较劲

  提起第四军医大学,其辉煌成果令人赞叹!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200余项,创造过70多个全国第一、唯一、首例、首创,是首批进入 “211工程”的22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该校虽然获得了2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但质量高、转化应用前景好的成果却较少。一位“211工程”建设评审验收组的院士委婉地说:“四医大人才济济、成果很多,如果拿一个国家一等奖就更好了”。这话很刺人,但很客观,“将多帅少”!说白了,就是没有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自己与自己比,关起门来比,再高的水平最后可能也不高,怎样才能越长越高?就是国际化,逼着自己到世界上去闯闯。

  培养出世界眼光,要始终摽着跟世界一流较劲。2008年初,校党委结合学校多年来科研创新的深厚积淀,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刮起了精品风暴,先后实施18项精品工程: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精尖成果……什么叫“精”?用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的话说,精品就是“品质最好,价值最高,为数不多且难以企及的部分,不是要保地方名牌,而是要创全国名牌、世界名牌”。打造精品的前提,是要有世界眼光,其中一个硬指标是发表SCI论文,博士无SCI不授予学位,教员无SCI不晋升技术职务。如此“硬”了3年,全校111个有科研任务的科室实现了“满堂红”。

  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四医大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每年都位列全国医科院校前茅,连续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造了国内医科大学中令人赞叹的“四医大现象”。

  集智攻关,告别“爱迪生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没法做出精品。科研上的“爱迪生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四医大的三个一等奖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个项目都是两个以上团队共同完成的。

  四医大党委在部署科研工作时,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合力进行攻关。校长樊代明把它概括为“四聚”:聚焦、聚力、聚合、聚变,即聚焦前沿热点,围绕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突出国际性、前瞻性和应用性;聚集发展力量,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协作攻关;聚合学术思想,做到规避权威、广开言路,营造民主、活跃的学术环境;聚变重大成果,推进转化应用,产生规模效应。

  第一个一等奖胃癌项目,是以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为主完成的,除樊代明、吴开春两位领衔者外,还有被誉为“八大金刚”的顶尖人才,涉及肠胃、肝胆、影像等8个学科,他们在学术上人人有基金,科研上人人有成果,临床上人人有绝活。

  四医大改革奖励办法,淡化排名,在校内实行同等贡献同等待遇,从机制上解决排序问题,在政策上偏向于排序靠后的人。疼痛项目中,李云庆是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从解剖学上对疼痛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军是“973”疼痛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创蜜蜂毒疼痛模型,并研制出镇痛新药;胡三觉开展疼痛研究最早,首创下行抑制系统的镇痛效应并阐明了其组成和作用机制。你说他们谁比谁厉害,谁的贡献最大?在研究报奖署名时,谁先谁后呢?校长、政委反复和他们沟通,胡三觉高风亮节:“让年轻人在前面,我排最后。”老教授做出了榜样,年轻人还有啥说的?问题迎刃而解。

  破格使用,论资排辈出不了人才

  翻翻四医大三个一等奖主要完成者的简历,他们都曾被破格提拔,至少坐过一次以上“直升机”,30多岁就当了教授、学科带头人。陈军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来时还只是一位助教,当年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申报教授职称要考英语时,恰逢他要到丹麦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按规定英语考试不合格就不得参评,但像他这样的人还用考英语吗?校党委请示上级机关,采取了特殊办法,先任命后补考。

  论资排辈出不了人才,平均主义永远不会出人才。2002年,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直属校长、政委领导。没有办公地点,就把常委学习活动室腾了出来。办公室调研了68所国内著名院校人才建设情况,其中一个结论是: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一流舞台出一流人才。学校决定,对进入“骨干人才库者”实行六个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梯队搭建优先、职级调整优先、人才奖励优先、成果申报优先、生活保障优先。

  破格晋升的是你,得这奖那奖的也是你。好处不能都给一个人啊!其实条件只有一个,阳光下打擂。三个一等奖的完成人都是经过层层打擂打出来的。第四军医大学戴旭光政委说:“知识分子对公平公正看得最重,要做到公平公正,离不开阳光治校这个机制。”

  通过阳光打擂,整体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将多帅少”的状况一去不返,现在变成了山高托奇峰、将多出帅才。如今,四医大拥有4名两院院士、5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8人次在国际性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樊代明当选2013年亚太胃肠病大会暨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李云庆当选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委员会轮值主席,附属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当选世界军事齿科大会执行主席。

  成果转化应用,从单步大跨到双步竞奔

  以往征兵只有体格检查,没有心理测试,也就是没有从源头上把住关。四医大首次建立起我军完整的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兵役法规修订的重要科学依据,为修订完善国家“兵役法规”及兵员征集标准奠定了科学基础,形成了7部国家军用执行标准和1部军队执行标准,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国家部委、解放军四总部颁布实施。新标准颁布以来,新兵复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仔细研究一下第四军医大学的几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不难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特点:项目是从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从45%提高到70%以上。2008年一等奖项目《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设和应用》,这一成果是樊代明领导的团队在胃癌研究及预防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其防治策略在3个胃癌高发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应用,在全国近两万名医务工作者中普及,提高了胃癌防治水平,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空白。

  四医大一批重大成果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到推广应用,都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在转化中运用,在运用中深化,在深化中突破……如此循环的科研模式,造就了一批高端成果和顶尖学者。基于这样一种共识,校党委在研究制定“十五”科研规划时,提出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规划:瞄准国际医学发展的前沿。围绕国家、社会发展和军队保障的重大需求,转变在国家科研体系中擅长基础研究的传统角色,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实现“从单步大跨到双步竞奔” 的华丽转身。目前,该校90%以上的科研项目开始走“转化、运用、应用、升级”的科研创新路子。

  三个一等奖只不过是群峰中的三座而已。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