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技支撑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初见成效

2014.12.02

   川西北地区包括甘孜、阿坝两州,占四川面积的48.81%,不仅是长江和黄河流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更是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川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川西北地区也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具有重要政治地位。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特别是开沟排水、过牧、鼠害等自然、人为叠加原因,川西北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该区域土地沙化更是以年均3.4%的速度蔓延,治理速度远远不及扩张速度,对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针对川西北草地沙化现状,2010年四川省科技厅和阿坝州政府组织实施了“川西北高原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省级重点专项,旨在通过思路、机制和技术创新,引入企业主体,大力培育发展道地中藏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以生态产业支撑治沙事业;以投入多元化实现生态恢复、产业发展、牧民增收的目标,培育和增强沙区治理的造血功能,为加快沙化治理,实现生态恢复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项目实施至今,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创新机制,共建产业化治沙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组织项目过程中,科技厅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牧民参与、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政产学研单位,创新沙化治理研究与管理机制,以期探索出一条多方共赢的产业化规模治沙生态经济新模式。按照厅、州、县共建机制,整合省、州、县多方资源,组建了政产学研用联合研究团队,以科创(控股)集团牵头,联合省资源院、省草科院、省林科院、西南民大、成都中医大、川农大、川大等科研院校,在红原县瓦切镇启动了产业化治沙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005亩。

   (二)创新思路,研究筛选适生中藏药材品种。引入生态经济和沙产业理念,在原沙化治理基础上,研究筛选当地适生中藏药材(红景天、沙棘、板蓝根、葛根等)经济植物品种,探索科学土壤改良和栽培技术,让沙化土地有产出,以生态产业支撑治沙事业,培育和增强沙区治理的造血功能,形成长效机制。

   (三)创新模式,积极探索出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模式。组织有关产学研单位赴内蒙、甘肃和青海调研,在借鉴兄弟省(区)治理模式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开展产业化治沙生态经济新模式的研究。以固沙和套种中药材同步推进的模式,在沙化、半沙化地,通过套种中藏药材和经济植物,在生态恢复的同时,提高沙化治理的经济效益。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研究筛选出沙化治理适生植物品种二十余种

   初步筛选出狭叶红景天、沙棘、板蓝根、葛根、大黄、羌活、独一味等中藏药材品种,以及川甘亚菊、鹅绒委陵菜、燕麦、菊芋、牛蒡、珠芽蓼、老芒麦、披碱草、早熟禾、碱茅、沙蒿、仲彬草、高山红柳等适生品种二十余种,并在当地建立了种质资源圃300余亩,为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种质资源。

   (二)初步探索出多种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模式

   经研究对比,探索出了牧草(硬杆钟彬草、垂穗披碱草、多花黑麦草等)+中藏药材(红景天、沙棘等)+灌木(高山红柳等)等多种配套种植沙化治理模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生态经济治沙办法。

   (三)示范基地沙化治理效果显著

   狭叶红景天、沙棘、葛根、高山红柳、白花前胡等多种先锋植物长势良好,坡度较小的平面区域,植被覆盖率可达到85%以上,土壤功能明显改善,初步遏制沙化蔓延,草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随着该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土壤改良和种植、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经济作物成活率将进一步提高,沙化治理与经济效益将同步实现。

   通过项目的建设和示范,将创新川西北高寒藏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围绕草原生态产业链,构建高原特色产业创新链,将“草原生态修复、中藏药材种植、医药工业园区、特色生态养殖园区和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紧密起来,形成“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共赢格局,帮助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为推进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恢复生态和维护藏区的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