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陈宜瑜院士: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生事业

2010.2.26

  当地时间2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9年度爱丁堡公爵保护奖。在英国伦敦白金汉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为陈宜瑜颁发证书和爱丁堡公爵环保奖章,以表彰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WWF主席尤兰德·卡卡巴德瑟女士出席颁奖仪式。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近年来更多的是以科学基金管理者的身份为大家所熟知。而他作为推动中国环境政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倡导者,其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就地保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身份却渐渐隐入幕后。

  但是,不管是什么身份,陈宜瑜一直没有停止他在中国生态环境尤其是淡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白鳍豚研究到CERN完善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陈宜瑜就牵头开展了对濒危物种白鳍豚的研究工作。“我对白鳍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陈宜瑜回忆道,“1974年1月,长江洪湖段进行航道清淤爆破,炸死了四大一小5头豚类。当时航运局的人也不认识,请我去辨认,才发现都是白鳍豚,还是一家子,其中两头成熟母体都在孕期。”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陈宜瑜,他也由此成为国内最早对白鳍豚展开研究的学者。

  1975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论文中使用的样本就来源于上次被炸死的白鳍豚。1978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从此,关于白鳍豚这种濒危生灵的科研工作开始步入轨道。

  随后,陈宜瑜推动并组织了我国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开展。他呼吁开展我国淡水渔业结构性调整的研究工作,并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了渔业—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在湖北洪湖连续10年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示范研究,减缓了沼泽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洪湖的水质已得到显著改善,其资源利用的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平衡。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陈宜瑜开始参与到组织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网络中。即便是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后,他仍兼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

  从1988年开始筹建的CERN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形成覆盖我国各典型区域和类型、设施比较先进的野外台站网络,为国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减灾防灾、资源利用乃至道路建设和防护(包兰铁路、青藏铁路)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吃苦耐劳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为了加强我国野外台站方面的工作,科技部在2005年启动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来自各部门的53个生态站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员。

  陈宜瑜特别指出,CERN以及其他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更大的作用,也许要到50年后才能充分表现。下一代科学家将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记录了全国不同地区同一生态系统和同一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胁迫下如何变化,在经过生态建设以后生态环境又如何变化的过程,这个结果和规律不是一两天、一两年或者五年、十年能够看得到的,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得到。

 

  “河流是有生命的”

  当然,WWF授予陈宜瑜相当于环保界的“奥斯卡奖”的“爱丁堡公爵保护奖”不会仅仅基于以上工作。陈宜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资源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环境保护事业方面的贡献也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和WWF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河流是有生命的。”这是陈宜瑜一直坚持的理念。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