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东方科技论坛:新型害虫防治体系建设待加强

2012.5.07

  近日,有媒体报道,亚洲最大的野生果林——我国天山野果林被小吉丁虫“啃食”近20年后,已有超过40%的果树枯死,部分山坡变成秃岭。目前,野果林小吉丁虫发生面积已达5.4万亩,并且仍在快速蔓延。过去漫山遍野的野苹果花或白或粉,香气袭人。而今,残存于天山谷地的野果林只能依稀见到个别果树开着零散的小花。 

  针对此类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康乐,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和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日前举行的以“害虫防治新方法”为主题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上呼吁,为满足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我国新型害虫防治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 

  每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7至3.3亿亩,粮食损失高达40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8%,而主要的虫害多达1500种,其中几十种暴发特别严重。“因此,有效开展虫害控制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而新型害虫防治方法的建立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钱旭红说。  

  近年来,开发害虫防治新技术,已成为国际防治害虫研究的前沿领域。2000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率先以蚊虫为对象开展害虫种群的遗传调控研究。2010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斥资1940万美元支持该研究,2011年再次投资500万美元用于转基因蚊虫的大量饲养和小范围的释放试验。  

  然而,虽然国外研究机构高度关注中国农田虫害市场,并将中国作为遗传调控昆虫产品的输出对象,但是在技术层面,这些国外机构则对中国严格保密,任何质粒和材料的转让都必须签署严格的协议并附加未来的收益分配方案。  

  谈及这一话题,康乐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布局相关技术研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害虫种群遗传调控理论与技术,避免以往我国在传统农药生产和利用上只能使用过期ZL的现象。  

  据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害虫防治新方法的研究中,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院士领导的团队在烟碱型农药的研发方面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对企业进行转让;陈晓亚院士领导的团队成功将棉铃虫解毒棉酚的P450基因通过植物转基因方式在棉花中表达该基因的双链RNA来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取得了让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同的研究成果。 

  赵国屏认为,害虫防治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昆虫种类繁多,在昆虫纲的33个目中,对各种重要作物产生危害的害虫就分布在十多个目中。因此,今后我国应针对不同类型昆虫的特点,在加强现有防治方法的基础上,从害虫种群遗传调控、植物介导的害虫生长发育调控、植物内源型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应用、增强型病原微生物的开发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  

  大面积使用杀虫剂污染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将造成危害。对此,赵国屏认为,开发环境友好、高效、低毒的防治方法是未来害虫防治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用遗传调控策略来防治害虫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康乐也建议,应建立害虫防治新方法,多途径开展害虫防治新方法的探索,并努力探索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组合使用模式,使害虫防治能够在高效、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得以开展。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