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国家实验室被拖后腿:不要用管干部方式管科学家

2016.3.03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内,科研人员行色匆匆,百万亿次集群计算机“争分夺秒”。这里聚集了近300人的创新研究团队和先进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部署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和超智能网络化机器人研究,实现网络空间的无缝覆盖能力和在工业和社会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说。

  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当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重要路径。《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试点国家实验室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难点,需加强顶层设计,抢抓原始创新机遇,激活释放新生产力,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协同创新”成果初现

  近年来,试点国家实验室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德国洪堡奖等近50项国际著名奖项。近5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部出自试点国家实验室。

  自2000年起,科技部探索建设国家实验室,先后批准了沈阳材料科学、北京凝聚态物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武汉光电、北京分子科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等7个试点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不同类型和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大幅提升重大原创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部分试点国家实验室已能与国际上同类先进机构比肩,量子通信、高温超导、纳米材料、石墨烯、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成果在前沿科学领域产生重要国际影响。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在制备出毫米级单晶石墨烯的基础上,实现了单晶石墨烯的结构和边界控制,为其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卢柯说:“我们在金属纳米材料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引领了国际该领域发展,在核电、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应用,为相关产业带来了过百亿元新增产值。”

  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还培育出科技发展引领者队伍,汇聚了一批高端人才。10年前,“千人计划”学者闫大鹏回国加盟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10000W光纤激光器,相关技术自主化直接催生了武汉中国光谷地区的激光产业集群。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骆清铭说,实验室与13个企业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数十项成果与技术应用到通信、能源、工业制造领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过百亿元。

  遭遇四大“拦路虎”

  一方面为国家实验室渐显原始创新引领作用而欣喜,一方面因十几年未去“筹”生“愁”。记者获悉,首批筹建至今已十多年,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之外,其他国家实验室仍然在筹建中。

  一些负责人认为,国家实验室迟迟未验收或验收后难去“筹”,对今后发展“是否仍坚持现有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困扰。

  孙家广认为,国家实验室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另一方面需加紧验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才能在总结、完善现有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中进一步规划。

  困扰国家实验室的,还有运行管理办法不明晰。一些负责人表示,目前缺少国家层面对国家实验室的定位、目标、各方责任、人才支持、运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交叉学科设置、科技与教学互动、企业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等政策支持和管理办法并不明晰,使得各个实验室多年来“摸索中前进”。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说,只有建章立制理顺这些问题,明晰评价机制、政策和技术管理支撑体系,才能使科研人员充分放大个人优势,共同攻关重大项目,实现整体科学目标。

  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尚未形成也是一大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徐建国表示,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主导、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机构,但试点国家实验室目前获取的中央财政渠道竞争性项目经费占其总科研经费的80%以上,稳定支持比重偏低。

  一些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目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向外争取科研经费,难以潜心研究宏大科学问题。目前国家实验室已经承担的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大部分是通过竞争性渠道获得。由于项目来源渠道多、项目数量多,导致国家实验室难于聚焦重大科学问题,不利于重大原创科研成果产出。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些部门对基础研究投入看法不一,认为短时间难见回响,视其为消耗性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认为,国家实验室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涉及面广需周密考量,但不应成为不推进、不投入的理由。

  “科技投入看效果,也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没有今天的投入,可能就没有明天需要时给力的科技支撑。”许倞说。

  组建时不我待

  受访者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被推至科技大潮风口浪尖的中国,需抓紧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

  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表示,建设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基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及任务和组织开展前沿科技探索,是科研活动一定发展阶段必要的组织模式和需求。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说,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当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处于关键期,需要抓住战略机遇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重要方向超前部署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基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组织开展前沿科技探索。在重大科研发现面前,机会对所有国家所有人平等,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表示,我国科技发展已步入从跟踪为主转向跟踪与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正处于关键期。随着大科学时代学科综合交叉不断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链条缩短,急需布局一批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说,当前需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主动横向整合多元化创新主体,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通道,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的潜能。(原标题:首批筹建已十多年仍难去“筹” 谁拖了国家实验室的后腿)

  加大原创科技投入

  科研者说:不要用管干部的方式管科学家

  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原创科技创新中,基础创新主要是源自于高校,而技术创新则多源自于企业。基础研究是原创科技的基石,政府需加大对前端科研领域的投入。而对技术创新,如果一味采用补贴的方式,容易让企业对政府产生依赖。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国家对于原创科技的投入应当有主有次、分清轻重。对于具有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应加大支持力度。如青蒿素,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项认可,更帮助非洲等国人民远离疟疾侵扰。未来,在这样的领域,国家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研成果涌现。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经理孙奇:现在科研领域最大的问题是,部分人为申请到项目,刻意夸大成果,以后能否考虑将拨款与研发成果结合更紧密些。尽可能地减少100%国家拨款,资金支持要精准,实现国家拨款占少数,企业占大头,确保技术研发取得实效。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我们在半导体行业投的钱不少,但没做起来,只能做芯片封装等低端行业。问题在于政府在布局这一项目的时候,过于重视“短平快”,不重视打基础。真正实现突破是需要积累的,对科学技术的期待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现在很多科研成果还是虚,落地少,老百姓得实惠的少。在机制上,需改变当前用论文和获奖来评价科研或科研成果的办法。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采用“以测代评”的遴选标准可能更有利于成果出新。

  简化行政审批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我所在的抗肿瘤蛋白质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了“滴血测癌”检测试剂。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全新肿瘤标志物,但在产品获批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和团队在各省物价部门、卫生部门和医院之间来回“跑章”,虽然目前已经引起领导和部门重视,但潜心研发的产品在最具竞争力的市场窗口期,被雪藏在繁冗的报批文件中,真让人痛心。

  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董事局主席孙启银:精准医疗是现在国际医学界普遍认同的疾病治疗理念。不仅能够靶向治疗患者疾病,还能够降低诊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但一直以来,PET/CT和PET/核磁等都没能进入国家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地方医保范畴内,业界多次呼吁也没有效果,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注。

  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朱岩梅: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在国家战略中还不够受重视。战略布局不到位,政策就受限制。我们自主研发的通用型测序仪,测出生缺陷、肿瘤、病毒,精准灵活、简易快速。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仪器却苦苦等待审批,一直没能上市。审批晚一年下来,上百万个出生缺陷的孩子晚一年被发现,千亿元产业机遇就晚一年被挖掘。

  保障知识产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桥:尽管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但当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急于将青蒿素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被外国抢注了青蒿素专利。由于没有专利,目前我国仍只是廉价原料供应国。我国发展中医药产业,再也不能吃丢失青蒿素专利的大亏。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应该体现在对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支持上。现在对国产设备的利用不够。以生命医疗领域为例,超过5成以上的科研经费被用来购买国外设备,一些设备买回来甚至没用过几次,发表几篇文章算作科研成果就被搁置了,对国家科技水平提高并没有产生实质作用。

  完善相关标准建设

  北京旷世科技有限公司CEO印奇:在很多原创科技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以人脸识别为例,目前国内公司对该项技术的掌握和研发进度,已经超过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需充分利用领头羊的优势地位,尽快完善和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掌握国际话语权。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想要证明中国高铁技术世界第一,就必须要有世界第一的高铁制造运营标准。高铁制造运营标准要像飞机制造业的适航标准一样,涵盖范围广、内容齐全。如果我们能够抢先于日本和德国等国率先拿出这一运营标准,中国高铁将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加大引进高端人才

  中科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雷鸣:国家实验室需要产生实际效果,需要“让科学家做主”。行政管理只要做到验收成果和法律监督就可以了,用管理干部的方式管理科学家,是管不出世界一流的领军者的,也吸引不来高端人才。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所长裴瑞卿:想要在原创科技领域取得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目前我国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人员还不如美国哈佛大学一个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多。科技的关键是思想的碰撞,要像磁铁一样将全球的高端人才和研究力量吸引过来,帮中国解决创新问题,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中国人的梦想,是让全球变为自己的创新工厂。不必局限于所有的创新都在中国发生,只要所有权在我们手中就可以。中国需要建立全球创新共同体,以中国为主导,投入资源,让全球性的创新团队体系进行研发,让全世界的一流人才都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智囊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