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命科学大会开幕:我国生命科学处在突破的前夜

2016.11.02

我相信,这次汇聚,将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一次令人难忘的盛会。1日,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致辞中这样说道,生命科学,正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新潮流。

这是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生命科学领域学术盛会。10位诺奖得主、4位世界粮食奖得主和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等大咖现身。

这股潮流,我国赶上了吗?

生命科学在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新潮流,那么,这股潮流,我国赶上了吗?本次大会学术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指出:我们正在整体突破的前夜。

“在有些单点上,我们已经具备引领该领域发展的实力,做出了一些成果。曹雪涛说。比如基因组医学。基因测序耗时费力,但仰赖基因组学的发展,我们对癌症、先天性罕见病、肿瘤和心血管等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些研究,为中国医学走向世界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一大批相关文章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曹雪涛举例说,《Nature Genetics》杂志中,近20%的论文来自中国,“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

干细胞再生医学、免疫学、临床实验科学……在这些领域,我国的世界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至于结构生物学的发展,曹雪涛用了一个词形容奇迹。学者归国,政府支持,结构生物学将为基础医学发展提供新的基础。

在结构生物学方面,清华大学足以和世界其他著名高校媲美。在这一点上,中国毫不逊色。”英国皇家学会会长、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在采访中数次提及“清华大学”,他认为,这里已经是结构生物学的重镇。

中国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

今年注定是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曹雪涛感慨。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人民健康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月,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再次强调。

如何将科技创新落实在生命医学上?

曹雪涛说,国家重视生命医学的发展,在财政上大力投入。此外,海外归国学者日益增多,大学、研究院所的科研条件越发完善,科研文化不断改良……这些都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助推剂。

“中国适合开展大规模的、需要海量数据的研究,中国人口众多,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拉马克里希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另外,中国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具有支持性的监管环境。”他进一步解释说,他认识一位曾工作于哈佛大学的教授,后来去了北京大学。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之一,是他可以在中国进行他想做的基因研究。这位教授可以成功地修改胚胎基因缺陷,让患有免疫缺陷的人能够诞下健康的孩子。“他能开展这样的研究,是因为中国政府在遵循科研伦理的前提下,允许一些特定的实验进行。中国有合适的监管政策。”

期待突破需要耐心

影响我国生命科学发展的“短板”是什么?

拉马克里希南说,大概是“耐心不足”。有些项目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但应该给这些科研团队时间,要信任科研人员,切忌急功近利。

曹雪涛对此也有深切感受,他直言:“我们的科学家急于被评估。”功利性的评估让人很难静下来做研究,当科研人员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存危机,他们便无法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曹雪涛认为,科研项目设置,要聚焦,也要有魄力,让人能安心工作十年,实现一个大目标?如果周期太短,便很难孕育突破性成果。

同时,也要注意对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保护。曹雪涛看到,一些科研人员,“不是去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他自己也觉得,时间碎片化了,思考一个问题,还没进入状态,“就来事”了。如何去尊重科学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也是个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而且必须是经过科学论证的顶层设计,去培养鼓励引领性、颠覆性研究的氛围。”曹雪涛强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