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曾益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开医患“心结”

2014.8.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医改专家。他对《请医生说说心里话》这组文章的思考,也正是从“教育”和“医改”两个方向展开的。化解医患纠纷,固然需要为医患双方创造解开“心结”的内外部条件,但有效的制度性设计,才是治本之策。——《光明日报》编者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正如光明日报《请医生说说心里话》这个栏目开篇所言:他们每天都能体会到生与死的无常,每天穿上白大褂就要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今天,医患共同面对的“主要敌人”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单因素导致的传染病,而是以复杂多因素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医生来说,这个变化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细致地体察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人”而不仅仅是“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因此,医学绝不仅是一门技术,还应重视其人文精神内核,当然,其中也包括良好的人际沟通艺术。

  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宽厚的知识面、过硬的诊治技术、强烈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沟通艺术。沟通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无论是在我们当前的医学教育中,还是在医院的日常运行管理中,这都是缺失比较严重的一环。因此,在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中,不能只着眼于医疗技术的提升,还应该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人文教育的比重,强化沟通技巧的训练,彰显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生要学会沟通。社会也要给医生们建立良好沟通的外部环境。在“医生说说心里话”这一系列文章中,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在大医院挂上号,病人往往千里迢迢甚至风餐露宿连夜排队,而医生一个上午就要面对几十位病人。在这种实际状况下,医生根本无暇与每一位患者做更多细致的讲解,更不用说是心理方面的沟通了。事实上,这也是许多纠纷产生的根源。

  因此,解开医患之间的“心结”,还有赖于医改的推进。

  病人的高度集中,源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优质医疗资源在大城市、大医院的过度集中。为什么常见病也要上大医院、找专家?还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力量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老百姓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用大医院专家解决普通疾病,加剧了原本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消耗,也变相加大了疑难重病患者看病的成本。

  要想把基层医院的初诊和分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将优质医疗资源下移,除了医疗设备,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基层如何留住人才,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比如,对于到社区和乡镇等基层单位工作的全科医生,无论薪酬、职业发展、社会地位,还是其他配套支持系统,都应该有明确的设计,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医务人员去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