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检查水污染 污水处理仍然滞后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贵州检查水污染 污水处理仍然滞后
11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作《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到我省水污染防治亟待解决的四个突出问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滞后、水源安全有隐患、主要河流水环境形势严峻、园区建设未达到“三同时”。
成绩:
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100%达标
今年9月至10月,由省人大常委会9个执法检查小组,分赴全省九个市、州,实地检查20多个县(市、区),察看了污水处理厂、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项目、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建设运行情况及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等,最终形成了《报告》。
从执法检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全省河流8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83.5%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规定功能区水质标准,14个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5.7%,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16个和2.4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实现100%达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1.4%。
现状一:
工业园区启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在“纸上谈兵”
检查组认为,虽然全省水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有的地方水环境质量存在恶化的趋势,对水资源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有的地方为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存在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尤其在引进项目上,环保把关不严。
袁周在报告中提到:虽然我省“5个100工程”和各地工业园区都编制了污水处理设施规划,但是园区建设启动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绝大部
分都停留在规划上。如清镇职教城污水处理厂设计容量有限,一旦入住学生满员后,将会导致污水直排百花湖;而龙里工业园区、龙里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也未及时建设,对贵阳市东郊饮用水源地安全带来威胁。
现状二:
周边污染源治理不到位,威胁水源地
检查中发现,我省水源安全存在隐患,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的污染源治理不到位。有的水源地附近仍有煤矿等重污染企业在生产,有的水源地保护区内仍有农牧业生产,对饮用水源地保护造成威胁。对饮用水的检测未达到技术规范要求。
另外,农村饮用水安全也存在较大隐患,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都是乱扔和直排,“正如一位农村干部所说,‘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了解,全省乡镇和行政村除了少数试点外,污水、垃圾处理建设均为空白。
现状三:
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排
检查中发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滞后是最难解决的一大难题。“污水处理厂运营效果不好,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技术达不到要求、运行经费没保障等问题。”从检查的情况看,除了六盘水等少数地方对少量中水进行了回用外,大量中水一般采取直排的形式进入河流,未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报告》显示,我省现有污水处理配套收集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县(区)存在部门职责不明、权利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导致污水不能收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与收集量的比例偏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排。
现状四:
高耗水产业集中“美酒河”负担太重
《报告》显示,我省主要河流水环境形势严峻。据介绍,在全省85个河流监测断面中,有15.3%断面总磷超标,有些河流达不到国家功能区要求,乌江、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堪忧。
河流沿岸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疗废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沿河倾倒,严重影响水质。除此之外,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全省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量已超过3亿吨,综合利用率低。如贵阳中化开磷化肥、西洋肥业、瓮福集团等企业堆存的数千万吨磷渣,对乌江、清水江水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
“河流沿岸多数企业大量无偿向河道取水,导致河流流量骤减,污染加重,如过去曾以航运为主的赤水河沿岸产业布局不明晰,既以白酒为中心,又安排大量煤电、煤化工等高耗水产业。”袁周说,“如今赤水河水量大减,滩涂显露,枯水期最低仅为每秒18个流量。从水量上看,已很难支持省委、省政府将仁怀打造成世界白酒之心的目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检查组提出建议: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水污染防治意识,把保障全省人民饮用水质安全摆上突出位置,继续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努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等。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贵州检查水污染 污水处理仍然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