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坎昆峰会过半 疲惫之态已现

2010.12.08
  12月7日,坎昆气候峰会谈判进入到下半程。与去年剑拔弩张的哥本哈根峰会相比,今年的气氛相对平和。6日,中国代表团成了西方媒体追逐的焦点。美国媒体连连向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抛出“带刺”问题。然而事实是,在坎昆峰会上,发达国家是最不愿意行动的一方。6日,解振华表示,在下半段议程中,希望各国领导人和部长能够拿出诚意加快谈判进程,力争取得进展。

  在坎昆,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与会方谈得累,记者跑得累。在前半段议程中,发展中国家展开捍卫《京都议定书》的“生死保卫战”:美洲玻利瓦尔联盟代表、委内瑞拉首席谈判代表克劳迪娅怒指日本和其他“伞形国家”正密谋拟订替代《京都议定书》的草案,她称这个阴谋“不会得逞”。中国的立场更是各方焦点之一。6日,中国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前,坎昆峰会新闻厅里就已座无虚席。解振华到场回答问题时,记者争相举手提问,大部分问题都围绕中国在会谈中的立场。不过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抛出“带刺”的问题。解振华表示,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需做出妥协。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众多中外记者一拥而上,希望能对解振华进行更多采访。

  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对立的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伞形国家”采取故意拖延战术,迟迟不愿兑现承诺。日本从一开始就扮演“绊脚石”的角色,多次宣称“废黜”《京都议定书》。一直对《京都议定书》缺乏热情的俄罗斯和加拿大也开始有意步日本的后尘。欧盟则呼吁继续接受《京都议定书》新的减排承诺,但称如中美不采取行动,单靠欧盟显然无法解决气候问题。一名来自喀麦隆的记者告诉《环球时报》,他不抱太大希望,只希望会议产生的结果“一定要在我的国家实行”。

  《环球时报》记者在坎昆峰会上感受到,与会代表与记者们奔波于各会场之间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这次会议的主会场设在环境优雅却复杂如迷宫般的月亮宫酒店,距离举行会外活动的坎昆展览中心要半小时,距离举行其他表演和展览活动的气候变化村则需要一小时车程。在6日的“基础四国”新闻发布会上,巴西环境部长特谢拉就因为离会场“太远了”而迟到。《环球时报》记者在乘坐从坎昆会展中心返回宾馆的巴士时,发现邻座的外国记者已经累得睡着,还打起了鼾。记者观察发现,在会场进行报道的记者每天都在减少,到场记者也大多神情疲惫。

  尽管会议迄今还不算成功,美丽的坎昆与热情的当地人还是给外宾留下了好印象。记者刚出坎昆机场,就听到优美嘹亮的男声合唱,原来是墨西哥大叔在演奏音乐欢迎游客。当听说《环球时报》记者来自中国时,宾馆服务员惊呼:“我们有最美的风景,我们欢迎中国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