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历史深处渴望现代科技光芒

2007.6.11

       打捞“南海Ⅰ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像这样的沉船,在中国领海有2000条以上。但我国现有的技术装备还远未适应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需要。从全国范围看,出土文物保护急需科技支撑历史深处渴望现代科技光芒。

   各类历史遗迹等40万处,馆藏珍贵文物2388万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这是个无可争议的文明古国!

  由于保护和修复手段落后,超过半数的馆藏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缺乏现场保护手段,许多珍贵文物出土后即遭破坏;由于检测和技术手段落后,大量遗址遭受风化、水害、霉菌的危害;由于博物馆展示手段的落后,我国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仅为美国本土人数的六分之一…… 这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落后的现状!

  如何让现代科技的光芒照亮我们绚烂多彩、绵延不断的5000年中华文明?在6月9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主管科技的副局长张柏。

三星堆出土的“铜人头像”在香港展出

  发掘现场:“出土即坏”的无奈与尴尬

  30多年前,几个陕西农民在打井时的偶然发现震惊了世界!这个充满想像力、气势恢宏的地下兵阵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每一个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的人,都被这些栩栩如生、如真人般大小的陶俑所震撼,只是灰黄的色彩让人有些遗憾,甚至怀疑当时的人们衣着的确如此单调。

  “始皇帝可不会让他的勇士这般灰暗!”据介绍,这些穿过2000多年历史尘埃的兵马俑,刚刚面世时都是通体彩绘,色彩鲜艳,但许多陶俑的彩绘层在“面世”的数分钟内与“母体”分离,幸运地“留下”彩绘的只有10余件。

  为了留住兵马俑的色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兵马俑彩绘保护科研小组,从彩绘的损害机理入手,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终于找到了保护兵马俑彩绘的有效途径。这一成果在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新技术的支持下,2号坑出土的10件兵马俑身上的彩绘保存完好。

  这10余件兵马俑是幸运的,是现代科技让他们保留了2000多年前的原貌。不过,相对于每年10余万件新出土珍贵文物,相对于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光芒就显得太微弱了。

  据张柏介绍,出土文物的应急保护技术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利用的主要瓶颈,同时,也是一项国际性难题。特别是大量的有机质文物,如漆木器、出土丝织品、纸质文物、骨角质文物,由于缺乏成体系的现场保护应急手段,在许多发掘现场出现了珍贵文物“一经出土、即遭破坏”的无奈与尴尬。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和现场提取手段的匮乏,不仅错过了第一时间保护的有利时机,同时也加大了后期的实验室保护难度,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馆藏文物:50.66%%存在不同程度病害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馆藏文物和全国几十万的古迹遗址而言,保护技术手段的落后也使其面临长期遭受自然力破坏的窘境。

  据悉,“十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结果显示,各地馆藏文物中50.66% %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濒危程度29.5万件,重度腐蚀213万件,中度腐蚀501.7万件,这已成为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调查分析表明,馆藏文物病害的综合性认知能力差,环境控制技术单一,本体保护技术手段落后,保护技术标准、规范缺乏是造成馆藏文物不能有效保护的主要因素。

  再者,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遗址属于土木结构的遗存,遭受着风化、水害、霉菌等自然外力因素的破坏较大,众多代表中华文明的文物古迹正面临着毁灭的严重威胁,由于检测手段和技术的落后,难以对这些病害进行系统的科学调查与诊断,对保护材料和工艺的研发则更加滞后,导致许多濒危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及时抢救。

  张柏告诉记者,迄今为止,自然变化依然是文物遭受损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质地脆弱和容易遭受腐蚀的可移动文物,环境污染恶化加剧了脆弱可移动文物的腐蚀,尤以铁质文物和丝织品文物的腐蚀较重。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加大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究的力度,遏制馆藏文物尤其是脆弱馆藏文物腐蚀加重的势态,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