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所级国际合作首次“体检”

2011.10.26

  “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许多都是国际合作的成果;我们的中科院院士、‘百人’、‘千人’等,在国际上是否能被认可?要让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受到尊敬,要靠我们的扎实工作,要靠国际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日前,在长春召开的2011年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的大会报告,引起了115个院属单位200余名参会代表的格外关注。代表们纷纷表示“压力很大”。

  在这个题为《把握态势,明晰目标,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报告中,国际合作局首次对中科院各所“十一五”期间的国际合作工作进行了量化分析。

  国际合作局联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各单位“十一五”期间国际合作组织与管理、国际合作交流与影响、国际合作人才引进与培养、国际合作项目与基地、国际合作成果与产出等5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分析。

  合作规划喜忧参半

  “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与对外宣传是反映国际合作组织与管理的重要指标,是开展国际合作工作的有效保障。”吕永龙说。

  吕永龙透露,在此次评估中,大多数单位比较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但也有不少单位缺乏国际合作的战略与规划,缺少顶层指导,国际合作相对分散。

  其中,基础科学领域的物理所、理论物理所等4家单位,资源环境领域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厦门城市环境所等9家单位,生命科学领域动物所、心理所等7家单位,高技术领域过程工程所、半导体所等6家单位拥有明确的国际合作战略规划和规章制度,英文对外宣传材料也相对完备。

  但与此同时,四大科学领域中,有1/2~2/3比例的研究所缺乏相关的战略规划,极个别研究所在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和宣传材料3个二级指标上的得分均为零。

  英文网站是研究所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十一五”期间,各研究所均完成了英文网站的初步建设,但绝大多数网站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对而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的英文网站建设较好。有12个研究所至少有1项指标进入前20%,尤其是生物物理所、西双版纳植物园,它们有3个指标进入了全院前20%。”

  交流规模稳中有升

  出访、来访和举办国际会议是反映国际交流规模的主要指标。在“十一五”期间,四大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规模基本均衡,国外来访人数均超出了出访人数。

  在基础科学领域,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出/来访规模较大,而数学院、物理所等交流密度较高;生命科学领域中,上海生科院、植物所、微生物所等交流规模较大;资环领域的大气物理所、地理所、地质地球所和生态环境中心交流规模位于前20%;高技术领域大连化物所、金属所等交流规模名列前茅,但相对于其他领域,该领域研究所出访密度偏小。

  “现在的国际会议很多,关键在于质量,因此我们把这些会议划分为三大类进行评估。”吕永龙介绍说,“‘十一五’期间,中科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总量稳中有升,其中一类和三类国际会议数量稳定,二类国际会议增速较快。”

  5年来,全院各研究所平均每年举办350~400次国际学术会议,85%以上的研究所年均至少举办1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一类国际会议共79次,主办单位涉及到40个研究所,生物物理所、化学所、上海硅酸盐所举办的一类国际学术会议数量较多。

  “十一五”期间,中科院有多名科学家在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期刊中担任要职,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影响力。2006~2010年,全院在SCI国际期刊中任职的人数总数持续上升,从2006年的308人次增至2010年的707人次。其中,生命科学和资环领域中,每一个研究所中都有科研人员在SCI期刊中任职。

  外国科学家来华工作、学习,以及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量,能够反映研究所的国际化程度。“十一五”期间,大多数研究所有效利用了中科院推出的各类国际合作交流人才计划。其中在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所有的研究所都获得至少1项国际合作人才引进计划的资助。其中国家天文台、物理所、上海生命科学院等在资助数量上位居前列。

  合作成果产出良多

  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和实体性的联合研究单元是中科院鼓励和支持的重要科技合作模式。在过去5年里,中科院年新增国际合作项目约为400项,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其中,基础科学和资环领域的所有研究所均不同程度地申请到了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大气物理所和地理所最多。而生命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成功申请率也很高。

  目前,中科院建有各类联合研究单元150个左右,涉及63个研究所,拥有3个以上联合单元的研究所有22个。“但总体上看,我们实体性的联合单元还是相对较少,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吕永龙说。

  在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科院在“十一五”期间呈年度增长趋势,最近两年全院国际合作的SCI论文已达总论文数的30%。

  虽然这一比例仍低于35%的国际平均水平,但一些学科领域已显示出强劲的势头。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论文总量突出,物理所产出超过1000篇,中方作为第一作者的超过500篇。资环领域年度增长态势稳定,且中方人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相对较多。

  在论文的影响力方面,这些论文被引篇数占论文总量的比例为53%,其中篇均被引频次较高的两个领域是基础科学和高技术领域。

  “考虑到研究所的地域、体量等的不同,我们没有对其国际合作的整体态势进行统一排序。”吕永龙说,“但希望通过这次评估,各所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合作工作。”

  在此次研讨会上,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在致辞中,将中科院国际合作称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六个方面对中科院未来的国际合作重点进行了阐述。

  “国际合作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外交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是其先导或前沿。为此,中科院应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成为中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重要代表,成为在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起重要作用、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国家科研机构。”吕永龙如是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