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有害螺类防治应用获发明专利

2013.5.20

  5月16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徐良雄、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110207371.3)。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统称,在海水、淡水和陆地上广泛分布,种类繁多,其中许多螺类可供人们食用或用作饲料或饵料,但许多螺类也是多种人类或牲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容易过量繁殖导致生态灾害,例如钉螺和福寿螺。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恰乐村肺吸虫和福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由于人体对血吸虫病不能有效产生免疫,即使重复感染过的人也不能产生抗体,所以尽管目前对于血吸虫病的治疗已有不少疗效显著的药物,而且在早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但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仍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并往往产生后遗症。因此从源头上控制和消灭钉螺才是防治血吸虫病最理想的措施。而福寿螺的危害可以归纳为:1、危害农作物;2、破坏生态平衡;3、传播有害病原。

  本发明涉及Hypothemycin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通过室内浸泡杀螺药物活性评价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螺活性,其中在10mg/L的浓度下用药72h,在对钉螺的灭杀率可达90%以上,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100%。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