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5.29

       “动真格了?”在上海闸北区质监局近日举行的一个座谈会上,当主持人宣布“今年区域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和整治监督抽查任务将向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开放”时,会场一下子不平静起来,20多家企业代表纷纷询问:“真的吗?”“什么时候开始?”“涉及哪些项目?”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正式批准全国首家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区,率先探路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聚集和集成发展,破除区域和行业“壁垒”,打造检验检测产业的“自贸区”。

  “资质墙”背后的隐忧

  随机走入几家检验检测机构,进门不远处,多半会摆放一面“资质墙”,墙上挂着几十家机构的认证标志。“资质墙”看起来是“荣誉墙”,但事实上,一块牌子就意味着一道“门槛”。同样一套设备、一班人马,往往要过五关、“通”六将,才能顺利运行。

  “破墙方能兴市。如今,上海要做的事情,就是下决心打破这堵墙,兴这个市场、这个产业。”据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朱明介绍,上海质检工作“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就是打破部门垄断、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平竞争。

  目前,我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6万多家,普遍规模较小,布局结构分散,不少机构重复检测、结果不互认,“小、散、乱”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同样是对水的检测,环境、水利、农业、卫生、质检、食药、国土、住建等部门均承担了检测职责,一派典型的“九龙治水”景象。

  一位检测人员向记者“吐槽”:一件长三角生产的防火产品,必须送到中西部某地检测,几十年如此,只因那是某主管部门的“指定检测机构”。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朱明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上海就提出打造全国检测认证高地的目标。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认识,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一大举措。

  从“产业”的角度重新认识

  实现“产业促进”几个字并不容易。公众原先对检验检测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专业技术层面,2009年,上海率先提出从产业层面做大,随后着手研究制定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战略。“时至今日,这一产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阶段。”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马海倩说。

  在她看来,检验检测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渗透到多个行业领域,它产业链条长、横向关联产业多,同时催生检测金融、检测保险(放心保)等全新领域。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检验检测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内外贸发展以及提高社会公共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产业能够释放的潜能、激发的市场活力也是惊人的。坐落于闸北的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乳品质检站,几年前,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年底彻底改制,被纯民资检测机构浦公全资控股收购,一时间在上海食品检测行业引起轰动。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上海检测认证服务业产值连续保持近10%的增长率,2013年全市检测认证收入超过14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已基本形成由国资、民营、外资等多元机构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检测体系。

  “试验田”里能种出什么

  令朱明欣喜和期待的是,首个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区,从3月18日申报到4月25日正式获批,除去30天的公示期,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据介绍,从今年6月1日起,在上海自贸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告知承诺制将率先落地。该政策成熟后,还将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

  “如果说自贸区是政策研发基地,落户闸北的示范区就是一块"试验田",我们希望通过集聚效应,凸显这一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充分显现,为今后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探索道路。”在朱明看来,首先要改革的是政府管理的思路、模式,包括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系统清理。

  “中国是检测认证大国,却不是这个领域的强国,目前我国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不尽快优化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不仅难以满足市场要求,而且还有被"洋检测"冲垮的危险。”朱明说。

  马海倩建议,在闸北这片“试验田”,当前最迫切的是完善一套适应产业特点的制度框架。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监管审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税收和统计信息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等。“我们的目标是,探索检测认证领域的制度创新、监管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为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经验。”朱明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