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起,被禁达14年之久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式被国家发改委解禁,重新允许生产使用。记者采访多名餐盒生产企业和食品包装专家了解到,发泡餐具解禁后主要面临原料质量难控、回收难等四大难题,并对非发泡餐具生产企业造成冲击。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亟待完善相关国家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完备的回收利用体系,谨防“白色污染”重现。

  成本低“禁而不绝”街边餐饮成主要市场

  据了解,被称作“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在挤出机中经过高温加热熔融后加入发泡剂丁烷等进行挤出拉片,再进行二次加热吸塑成型,制成的快餐盒、汤碗等各种一次性餐具。

  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我国先是在铁路、航运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发泡餐具,1999年后将其列入淘汰落后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禁产禁用,至今已有14年。

  今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中,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并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