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影响课题通过验收

2010.10.12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课题通过验收

33393_201010121109341.jpg

验收会现场

  10月9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建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在北京召开了课题结题验收会。课题验收专家组由973计划顾问组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项目专家组成员、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共14人组成。

  会议由吴国雄院士、胡敦欣院士、丑纪范院士和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建平研究员分别主持。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建平首先简要介绍了项目完成的总体情况和评估具体要求,指出该项目立项4年以来,严格执行科技部973计划管理办法,完成了计划任务,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随后,七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课题的完成情况做了详细汇报。

  该项目于2006年立项,针对亚印太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规律和成因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机制问题,七个课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第一课题揭示了西太热带-副热带流涡的年际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建立了西太海洋环流年际变化与副高之间的动力、热力学关联,阐明了影响台风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机理;第二课题揭示了南半球春季环状模通过印度洋对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具有预测应用价值;揭示了影响亚洲季风爆发的关键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印度洋偶极子中海气耦合机理,指出了海洋在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中的作用;启动了我国在印度洋的海洋气候观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潜标观测资料;第三课题揭示了印度洋偶极子的滞后负反馈机制及其影响太平洋海气耦合过程的海洋通道,阐明了热带大气与我国降雨的季节内变化的关联和传播特征,明确了季风区SST-降水之间的关联;第四课题揭示了亚印太交汇区水汽输送和收支的气候学特征以及变异规律,分析了东亚季风影响下水分循环变化对中国旱涝影响的特征和机理及主要流域水循环的变异,揭示了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季风和水循环的影响,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观测,得到大量宝贵资料;第五课题基于我国建立的海浪-环流耦合理论,构建了包含非破碎海浪混合过程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发展了新一代的海气耦合系统模式,在多个方面(特别是赤道东太平洋冷舌、混合层深度以及亚洲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等方面)显著改进了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第六课题发展了一个亚印太区域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并完成了一套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数据集,提出了新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显著改进了季节预测的技巧,在国家气候中心业务预测中投入使用;第七课题揭示了海陆热力差异调控海气过程影响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我国季风和降水异常的过程与机理,阐明了纬向海陆差异和地形强迫下副热带季风与沙漠共存的机制。

  课题验收专家组全面聆听了各课题负责人的总结汇报,并从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水平及创新性、实施效果、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数据共享、经费使用等方面对各课题进行了评价。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广,并且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方向,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经过项目成员的努力,各课题已经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任务,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增强了对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科技支撑能力,为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理论做出了贡献。

  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