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遗传发育所植物耐重金属镉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2011.12.23

  镉(Cd)是生物毒性很强的重金属之一。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以及大量化肥的施用,导致土壤Cd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中Cd极易被植物根吸收,转入到地上部和种子中积累。Cd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通过食品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因土壤Cd等重金属离子污染通常是一种面源污染,如何降低植物对Cd的吸收以及控制Cd向可食部位的转移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植物重金属毒害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凌宏清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三个拟南芥bHLH转录因子FIT、AtbHLH38和AtbHLH39参与了植物对Cd胁迫的响应。在高Cd胁迫时,这三个基因的表达上调。而且双过量表达FIT/AtbHLH38和FIT/AtbHLH39,转基因植株表现出比野生型更耐受Cd的胁迫。分子和生理实验证明,双过量表达FIT/AtbHLH38和FIT/AtbHLH39植物提高Cd的耐受性,主要是FIT与AtbHLH38或AtbHLH39的互作,组成性地启动了一些与重金属区隔化的基因(如HMA3,MTP3,IREG2和IRT2)的表达,从而将大量吸收的Cd区隔化在根部,降低了向地上部的转运。

  同时,FIT与AtbHLH38或AtbHLH39的互作还组成性地启动了nicotiananmine(NA)合成酶基因(NAS1和NAS2)的表达,在植物体内催化更多NA合成。由于NA是植物体内活化和转运铁的主要螯合物,它的增多可增强Cd胁迫时铁离子向地上部的转运,从而缓解由Cd胁迫引起的植物缺铁并发症。

  该研究首次系统研究和报道了植物吸收、转运Fe和Cd离子的互作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培育耐Cd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思路。

  该研究结果已于12月20日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DOI: 10.1104/pp.111.190983)。凌宏清研究组副研究员吴慧兰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harvest-plus的资助。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