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有的公司说要做1万安时的电池,当时我就吓了一大跳,几百安时的电池就很吓人了,何况1万安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立泉日前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发出这样的惊叹。

  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办法的出台似乎拨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迷雾。但在新能源汽车背后,处于其上游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却仍是一片乱局——基础研究落后、标准尚存缺口、企业盲目冒进、安全问题未得到有效重视、产业链不完善……

  面对这样的局面,陈立泉指出:“如果锂离子电池的问题不解决,谈电动汽车发展完全是空谈;如果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和安全问题不解决,电动汽车发展也要受影响。”他一再强调,要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要完善产业链。

  基础研究相对落后产业化成“领头羊”

  “从锂电池的研发来看,我国起步并不晚,最早在材料领域就有一个储能材料专项,那个时候锂二次电池就已经纳入国家‘863’计划。”陈立泉回忆说,当时国家对锂电池的发展就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国内约有12家相关单位参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