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农村食品市场假货当道 山寨、三无随处可见

2013.4.22


banquan22.jpeg

banquan22.jpeg

banquan22.jpeg

3月底至4月中旬,本报记者在河北、江西、北京等地农村拍摄到的“山寨”、“三无”等假冒劣质食品。


banquan22.jpeg

  近年来,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但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越发令人担忧。《生命时报》记者在近一个月的调查中发现,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这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农村食品市场假货当道

  3月底,本报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先后在北京、河北、江西等地的农村城镇进行调查,发现农村食品市场“假货横行,冒牌当道”。小到糖果、零食,大到肉类制品。

  儿童食品问题最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县城和农村中小学周边的小卖铺成为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4月7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容城县境内的一个村镇小学,在学校门口左右五十米内开了六七家小超市。走进其中一家,货架上被各种类型的零食“挤”得满满当当,有五颜六色做工精美的棉花糖、与各种玩具包装在一起的糖果、香辣口味的“牛板筋”以及各种口味的膨化食品。店家告诉记者,这些零食的特点就是色彩艳丽、小巧精致,超低的价格让它们成为了小孩的最爱。这时,一位母亲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走进店里,母亲告诉记者,孩子特别喜欢喝店里一种绿色的苹果饮料。记者拿起这种一元钱一杯的“苹果饮料”,发现碧绿的颜色像水彩一样鲜艳,软软的透明塑料包装跟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塑料杯区别不大,只是整个杯子上找不到任何产品信息,店家说是从食品厂直接进货的。

  记者又随手拿起一包膨化食品,在外包装的配料表上,看到了包括日落黄、胭脂红、诱惑红等国家拟撤销的12种含铝食品添加剂。一种棉花糖的外包装配料中,则显著标注着明胶和各种含铝添加剂,多达五六种。

  4月5日,在江西省抚州市一个农村的小卖部中,记者看到在小小的货架上摆了20多种零食,小辣鱼、麻辣豆皮、果冻……店主表示,这些零食绝大多数都是卖给小孩吃,价格一包只需5毛钱,贵的也就一两块钱,都是从县城某批发商行进的货。第二天上午,记者来到店主所说的批发商行。虽然已近午饭时间,但前来进货的人仍络绎不绝。这里产品的售价更加便宜,批发价多数只需4毛钱一包。记者花了24元,买到30多种零食。将这些食品拿回家后,记者发现,不少食品的包装粗糙,好几种都是无生产日期、无厂家信息的三无产品。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一些不良商家瞄准农村儿童市场,为降低成本在食品中滥用各种添加剂。

  山寨食品五花八门。在江西省抚州市某村的一家小卖部,记者发现一种名叫“可比可”的薯片,店主说:“这是小孩子吃的,5毛一包。你买这种1元一包的 ‘可比克’吧。”记者这才发现,“可比可”是模仿“可比克”的,两者的包装、代言人几乎一样。店主表示,农村小孩都爱买“可比可”,因为更便宜些。

  随后,记者来到该村县的食品批发市场调查。在一家批发部,“奥利奥”和它的模仿者“奥可粤”、“傲地莉”摆放在同一个货架上,颜色、包装图案几乎一致,乍一看很难分辨。这里既卖“趣多多”饼干,也卖包装极相似的“趣妙多”,康师傅的“3+2”饼干也被山寨。

  在记者调查的5家食品批发商行中,家家都在卖山寨食品,从饼干、糖果,一直到方便面、矿泉水。记者买了包“九制话梅”的模仿者“九制雪梅”,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打开包装后,3个话梅中有1个腐烂成黑色,另一个里面竟然发现有两条活虫在蠕动!回京后,记者拿着买回的山寨食品“粤利奥”饼干找营养专业人士评估。她说,打开包装后,该饼干便有一股刺鼻的香精味,吃起来感觉放了太多膨松剂。

  在农村售卖的食品中,过期的情况也很普遍。记者在河北容城县的一家小卖部买水,发现矿泉水都是过期的,买到的冰棍,生产日期竟然是2010年。

  自制食品安全难保障。在调查时记者发现,在北京、河北等地的农村,推车贩卖自制食品的游商十分普遍。4月9日下午3点正值放学时间,在北京大兴区狼垡镇的两所学校旁,记者数了数一共有8个卖熟食的游商,贩卖的食品包括麻辣烫、烧烤、紫薯包等,每个摊位前都围着很多孩子。一位家长表示,每到这个点儿,这些小贩就聚集到学校门口。据该家长说,以前城管也来治理过,但城管一走,这些人就又回来了。等学生回家后,摊贩会把剩下的食品卖给村里居民。一位卖麻辣烫的摊主告诉记者,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下班后就来她这里吃“晚餐”,村里的一些男人晚上也喜欢买些麻辣烫类食品当下酒菜。

  4月11日,在河北徐水县,一位中年男子推着一个装了四个大金属桶的三轮车在县里集市贩卖。该男子告诉记者,大桶里分别装着香辣、麻辣、牛肉、豆豉四种风味的辣椒酱,都是在家自己熬制的。当记者问起是否有生产许可证时,他有些不太高兴。虽然他坚持质量没有问题,但也承认自家的生产环境不可能达到要求。该男子还告诉记者,像辣酱这种调味品在农村都是散装贩卖,因为价格便宜。至于食品制作的过程,只能凭经营者的良心了。他听说有同行为了降低成本,将城市火锅店里的弃料拉来熬制,然后再卖给村民。

  除了调味品外,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农村自制食品存在着很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问题,比如用胶类物质导入模子做成猪耳朵;用工业酒精勾兑散装酒;用病死猪肉做的腊肉等。

  价格低、监管松成假货“温床”

  在近一个月的调查中记者发现,相对于大城市,一些县城或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盲区”和“死角”很多,这些地区成为了垃圾食品和三无产品的主要销售目的地。究其原因,价格便宜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一些经销商在进货时,衡量的标准就只有价格。一些生产商在看准农民的消费水平后,便生产大量价格低廉、品质低劣的食品卖给农村消费者。

  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农村消费者本身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和权利维护意识,一定程度上让农村假冒食品泛滥。记者采访时发现,多数人挑选食物时只关注产品的价格,对食品的产地、品牌、质量等方面关注度要低很多,更鲜有人会查实袋装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否真实。另外,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几乎没有人会投诉举报,大多农村消费者抱着“自认倒霉”的心态。

  除此之外,监管环节的漏洞也是假货横行的又一大原因。河南叶县工商局昆阳镇工商所黄敏生所长表示,由于大商场、超市验货比较严,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只能在农村市场和小商贩处“安家”。江西抚州市某批发部店主王先生坦言,他们每年只要定期向相关部门交一定的费用,就很少被查。该县某镇工商所的梁先生告诉记者,工商所一共只有五六个人,全镇有88个自然村,靠工商所的检查是很难到位的。另外,由于处罚不够严厉,也很难起到作用。

  农村消费者要提高意识

  近些年,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对农村食品问题进行整治,虽然关闭了一批生长在农村的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但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认为,以前农村消费者以购买散装产品为主,现在选择企业生产的包装食品的人多了起来。然而需求增多势必会让更多的食品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从而让很多没有资质的食品企业也掺和进来鱼目混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则对这些食品的生产原料、添加剂使用等情况表示担忧。他表示,有关部门在进行审批时就不应批准颜色太鲜艳的食品,以及相似度如此高的商标、包装。因为这些零食和山寨食品大多数会被村里的儿童食用,很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

  专家表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宣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增强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要从源头抓起,从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批发环节一直到零售环节,把经常性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外,应加大儿童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监管力度,大力整治学校周边售卖“问题零食”的小摊小店,可以对农村商店搞统一配送,把合格产品送到农村中。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