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肌肉溶解”原因不明 不能轻易放过小龙虾

2010.9.08
  今年7-8月份,南京市19名曾食用过小龙虾的患者均得了“横纹肌溶解症”,因而陷入龙虾致病的“龙虾门”。9月4日,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公布检测结果,35个江苏地产龙虾样本全部按照相关标准检测,合格率100%。有专家初步认为,“龙虾门”很可能由一种未知的毒素引起。

  江苏南京“龙虾门”事件发生之初,被认为是洗虾粉惹祸,然而经过职能部门的调查和媒体的报道,却并未发现南京市场上有使用“洗虾粉”或其它不明成分小龙虾清洁剂的情况。而在此时,南京又出现了一个病例,一位患者在餐馆点了一盆龙虾,一个人一下子吃了20多只,3小时后就出现了肌肉酸痛,第二天凌晨病情突然加重,痛得都没法走路,入院后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不断增多的病例,再次加重了公众对小龙虾的恐惧。

  南京“龙虾门”事件,不仅引起了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组成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展开调查,并对龙虾养殖、运输、销售、餐饮加工等环节进行专项整治,而且也引起江苏省和国家卫生部的高度关注,卫生部派出了由中国疾控中心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有关的专家组,到南京调查相关事件,并采集了相关数据回去检测。

  日前,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公布了“养殖环节无问题”的官方报告,包括卫生部检测数据在内的涉及小龙虾运输、销售、餐饮加工等环节的相关检测结果尚未出炉,具体的致病原因仍在调查中。全社会在期盼权威检测数据和调查结论尽快出炉的同时,更希望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不要轻易放过小龙虾,尤其是不能满足于常规检测合格的结论。在查找病因过程中,我们不妨“做最坏的打算”,上述专家关于“未知毒素引起”的观点不应受到冷落和忽视。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一再警醒世人,常规检测“完全合格”的食品,未必意味着绝对安全,有些食品中隐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未被列入检测范围,三聚氰胺就是典型一例。具体到“龙虾门”事件,虽然按照常规检测证明养殖环节是安全的,但这其中会不会存在“未列入检测范围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出现在运输、销售、餐饮加工等环节,在检测过程中能否尝试进行“全成分检测”,查清“进口”的小龙虾到底有没有隐含危害人体健康的危险成分。当然,如果这些可能都被排除,那么,还要进一步追问和探讨小龙虾进入人体内,是否存在与其他物质和元素结合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当然,这就涉及众多的部门和单位,需要较长时间的攻关克难。

  笔者认为,弄清患者病因,查清患者横纹肌溶解症是否与小龙虾有关,这不仅关系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一个产业的兴衰。其实,“龙虾门”对龙虾养殖产业和销售的严重影响已经显现,江苏湖北等地的龙虾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已受到严重冲击,其背后是众多的以此为生的养殖人员和商贩,有关方面只有找出病因,才能让龙虾养殖业重见曙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