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详——幸福的主体境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3 15:06:58

  生活得愉快、美满、充实、潇洒,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我们常常强调工作成就、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经济实力等等,却忽视了幸福的内在培养。到头来,许多人未能从增加了的荣誉、财富,提高了的地位、学问中品尝到幸福,反倒成为不堪忍受的累赘。也许,安祥对人生幸福来说,始终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什么叫“安祥”

  安祥,通常是有关人的某种外部特征的肯定描述,即指表情庄重恬静、豁达和蔼,动作镇定从容、自信专注。然而,人是受理性支配的高等动物,其表情动作无不是心态的直接或间接的外在展现。一个人的举止言谈之所以经常让人感受到安祥,关键在于其内心世界处在稳定和谐的佳境。

  1.心境的统一和谐 心境,是指主体观念、情绪、欲望等要素所构成的内心状态。当它们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沟通协调时,心中就没有矛盾,就一致而连贯,主体行动起来,就表现出坚定、果断,一旦目标确定,便会全力以赴。相反,如果它们割不断、理还乱,内心就纷乱无绪,犹如多头马车,彼此牵制,各奔东西。在这种心态下,主体为人处事总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有时你想做某事,理智告诉你是对的和应该的,情感却使你厌恶;有时理智上坚信某人不可为友,可情感则鼓励、怂恿你去接近。而且,心的统一和谐,也与虚无对立。人的虚无,理智、情欲不是协调而是麻木,不是各得其所而是万物归空。主体对世人世事、悲欢离合熟视无睹,无欲无求。

  2.内在的宁静安适 所谓宁静安适,即是指主体内心稳定平和、无愧无悔、踏实饱满、纯真畅达。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只要我们心理诸要素统一和谐,内心就宁静安适了。在生活中表现得自信但不目空一切,有理性但不过份,有主见而不强加于人,有才干却总谦虚有礼。与此相对的是,因心理要素的矛盾结构而产生的心的动乱凄苦。内心的多元和失衡,就产生焦虑和郁闷,或是浮躁不安,忧心忡忡;或是怨这怪那,牢骚满腹;或是动辄内疚悔愧,耿耿于怀;或是没有慰籍、空虚寂寞……。这样的人,行动起来,不是缺乏乐观与热情,就是失去镇定,没有分寸。

  3.灵魂的明彻透悟 所谓明彻透悟,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就是主体内心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都能自觉真谛,识达必然。人们理穷源彻了,也就心明如镜,不再有困惑,不再有疑难,能从纷乱中理出头绪,从对立中看到和谐,从失败中想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气度宽广,胸怀坦荡,凡事提得起,放得下,临危不惧,处险不惊。如此,才会有内心的统一和谐,宁静安适,一切矛盾、烦恼、忧愁、压抑、暗淡,才会瓦解冰释,不再侵扰我们。与明彻透悟相对立的,是心的混沌迷蒙,既不知理在哪里,又不晓源在何方,内心迷糊一团,站不高看不远,气小量窄。心灵困惑,必无安祥。可见,在安祥里面,明彻透悟居于基础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二、安祥的人生意义

  1.安祥意味着幸福 内心状况的好坏,心情舒畅与否,常常就是幸福或不幸。当一个人内心动乱、忧郁、惶惑、空虚、暗淡时,那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折磨。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拥有令人羡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一旦患有这样的心理疾病,常会因不堪煎熬而悲观厌世,自绝人世以求解脱者也屡见不鲜。相反,若内心简单明了、和谐协调、宁静安适,其生活则愉快、惬意、潇洒。经验证明,有了内心的安祥,无论你处境如何,即使或无官无职,或经济拮据,或疾病缠身,也能够感受幸福,获得快乐的时光。

  2.安祥导致舒展快乐 生活的要旨在于获得乐趣。一个人有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就快乐幸福吗?这不一定,心态决定命运。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面对优越的条件,却提不起享用的兴趣,甚至感到内心压抑,苦寂忧伤,世界变得暗淡无华。试想,如果生活没有乐趣,什么荣誉、官衔、金钱也就无所谓了。的确,事物总是相对的,我们常常为生活所累:名誉、地位有了,繁杂的应酬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感受快乐的情趣却少了。有时,尽管我们能够放纵欲望,挥霍财富,却发现快乐的阈值会不断升高,最终导致麻木,生活索然寡味。主体安祥则不然,一个人内心祥和畅达,世间就会充满光明,万物皆善皆美。我们能够在顺境中尽情享受快乐,而又居安思危不致忘乎所以,乐极生悲;能够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在平淡中发现乐趣,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我们就会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感觉苦也甜,累也乐,生得舒展自在,活得热烈多彩!

  3.安祥产生健美的体格 身体是人的本钱。如果我们为病魔缠绕,眼不明、耳不聪、鼻不灵、食不甘、寝不安,就会对美好的东西失去信心和兴趣。然而,身体状况不仅取决于气候、饮食、锻炼和医疗卫生条件,还取决于自我的心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更从“心”生。资料显示,凡事总朝坏处想,习惯于耽忧的人,通常罹患溃疡;贪心太重的人,容易罹患肾脏病;喜欢怀疑猜忌的人,容易罹患风湿关节炎;常常失望、生气、忧虑的人,容易罹患神经病。所有的心身疾病,都是由情绪及各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因此,心灵安祥,是健康的保证,长寿的秘诀,年轻的象征。

  4.安祥带来成功 勿容讳言,人的幸福与其所实际得到的社会荣誉、物质财富呈正相关关系。在既定社会环境和个人潜力时,发挥程度的高低则随人们心态为转移。一个人,内心充满矛盾、浮躁、怨恨,与环境、他人格格不入,就难以让人产生信赖感,增加社交公务等活动的障碍,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一个人内心迷茫、混乱、暗淡,就不能端正人生方向,就会经常误入岔道歧途。一旦行动起来,不是没有主意,乱了方寸,就是左右不适,丢了机会,不断制造错误,阻滞自我潜力的有效发挥。恰恰相反,安祥的心灵能让你的潜力迸发得淋漓尽致。一个人的内心祥和平静,就会令他人感到和蔼可亲,值得信赖,人际关系畅通,办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合理欲望就能够实现;一个人心明如镜,就能保持正确人生方向,行为目标选择恰当,方式方法运用得体;一个人内心统一,他的心力就能够专注、锋利和富有创造性。当他面对问题需要解决时,能立即动员机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全力以赴地思考探索。这样的人,潜力发挥充分,付出的多,所得也多。

  三、怎样造就安祥

  1.合理适度的自我欲望 我们拥有官能,必然存在欲望。合理地觅食求偶,无可非议,而且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们有了改善生活的欲望,不满足于住山洞、披树叶、穿兽皮,才有我们生活品质的逐代提高。但是纵观历史,欲望超出了一定的原则和范围,则变成罪恶。恣意纵欲,可以污染人群、腐蚀国家、毁灭种族。对个人来说,堕落为感官的奴隶,让感官牵着鼻子走,就会迷失人性,丧失理智。感官只是我们的附属物,生活的必需工具。由感官所滋生的欲望,是本能的,又是社会的。我们应当让它服从社会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服从社会和个人所处的正常条件,服从个人的整体满足和全面发展。节制欲望,使之合理适度,是内心归于祥和平静的一个重要法门。

  2.甘于奉献的道德品格 公共利益至上,国家民族至上的道德境界,既是社会发展,又是个人获取安祥心境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是奉献自我,福惠于国家,而非博取功名利禄,那么就不会因为报酬不公而牢骚抱怨、耿耿于怀,就不会斤斤计较,得陇望蜀。相反,一遇报酬不相应,便滋生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感觉,心的平衡与安宁就荡然无存。如果一个人只索取不奉献,背弃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就不能满足人群、社会、民族对他的要求,就会遭人白眼唾骂。因此,要达到心灵的畅快舒坦,就要活在责任与义务之中,活在大公小私的境界中。

  3.积极实际的自我意识 获得心灵安祥,往往取决于能否正确评价自我和确立自我追求的目标。评价自我,首先在于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夸大长处,必傲气盈胸,自命不凡;夸大短处,则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自我评价一旦失真,人们通常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和能做些什么,在自我追求目标的选择上陷入盲目。目标作为引导人前进,鼓励人奋发的力量,会使人有寄托,感到充实,产生惊喜和振奋之情,但也可能制造内心动乱,人生错位。在前者,生活目标脱离实际,立得过高,会让人感到负荷太沉,体脑不堪支出。而当拼命追求不能如愿时,就会因不失所望而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一死了之。在后者,生活目标订得过分简单,甚至不敢有所追求,这样的目标即便实现了,人们也不会有成就感、满足感。一个人只有自我评价恰如其分时,才心宁情畅,不骄不躁,不亢不卑,生活目标方可订得适度。一种既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目标,将使人们内心坚定踏实,永远充满乐观、自信、自尊与自豪。

  4.坚持自省的人生态度 人非圣贤,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暗淡、罪恶、虚伪。存有了这些念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任性和宽恕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这些念头不重复而逐渐得以克服和更新。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清洗自己的心灵,扫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烟雾,才能扩大安祥的心。否则,错误的念头就会象霉菌一样将你的灵魂腐蚀、吞噬……。

  总之,安祥是主体美妙至善的心境状态,是人生幸福的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要达到它、保持它,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赖于我们长期不懈艰苦努力的修养。一切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们,都应关注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安祥。


TAG: 幸福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