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14 14:16:53/ 个人分类:学术风气

  近日看到一篇某大学的学生记者采访饶毅的文章,感觉真是很好!虽然不认识饶毅先生,然而此番言论令人由衷敬佩!

  饶毅教授因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而闻名科学界。他放弃了美国名牌大学做讲席教授的机会,在北京大学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生命科学院院长后,接受聘任,回祖国效力。

  5月5日,下午三点半,饶毅来到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二楼会议室,与生科院教师们交流。交流结束后,他参观了生科院实验室和国家光电实验室。在安排得满满的行程中,我们全程陪同,可是只能趁着乘坐电梯的间隙,还有从生科院到光电实验室的车上,问几个问题,加起来不到五分钟。

  不甘心专访“浅尝辄止”的我们,在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工作人员的帮忙与安排下,得到了5月6日上午送他去机场的机会。虽然感冒未好又添疲惫,一路上,饶毅教授还是热情地和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坐的是旧的小巴,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不断发出嘈杂声,他担心我们听不清,还不时地提高嗓音。

  年轻人掌控自己命运

  年轻时,他对分子神经生物学感兴趣,他很明确自己出国为什么。他告诉我们,要掌控自己的命运。

  记者团:你说过北大生科院里15个学生就有14个想离开生物学,不想继续做科研。其实在我们学校本科生里,这种现象也很严重,很多同学并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或者说很多同学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您觉得大学生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

  饶毅:一定要自己多思考,家长、老师的意见其实都处于从属地位。年轻人很早就应当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尽早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被家长、老师的意见所左右,他们的意见仅供参考。自己要有自主性,找到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并尽量深入了解,尝试。一个人年轻时可能有很多爱好,要发掘出自己最感兴趣、最好也是最擅长的那个。

  记者团:那么,以您在国外20年的经历,对比一下国内外大学教育,国内学生这种对自我人生规划不清晰和实践动手能力差, 原因是什么?

  饶毅:我觉得国内大学生不是动手能力差,而是动脑能力差。脑筋开动起来,想的问题多了,并且把这些问题想通了,自然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怎么样去达到,才容易动手做到。所以说,动手能力是其次的,动脑能力才是关键。

  而且如果没有动脑筋,在大学里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上课就失去了意义。

  记者团:那您欣赏什么样的学生呢?

  饶毅:还是能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

  记者团:您曾在《何时拒绝哈佛——闲话学校崇拜》的文章中指出,立志于做学问的人应看重专业而不是学校名气,那对于想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饶毅:更应该看重专业,因为这是你赖以生存的根本。选择一个专业实力强的学校,打好专业基础,才能找到好工作,取得好成绩。所以,不管是对于将来立志于做学问,还是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学生,选择专业、有专业深度更加重要。

  果断回国,不怕碰到难题

  北大生科院的学生很欢迎饶毅,认为他带着崭新的理念、乐观的态度走进了北大。

  记者团:前不久《科学时报》在采访您的时候,您说促使您全时回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归属感,那么,这半年的时间里,您找到自己所追求的归属感了吗?

  饶毅:(笑)当然找到了,不然今天我也不会站在这里。学了生物学的人,知道本体感很重要。这归属感就象本体感一样,可能你们年轻还无法理解,但对于我来说,确实很重要。

  记者团:在您回国之初,朋友劝您说国内人际关系复杂,科研环境不好,您说“许多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解决”,您遭遇到朋友们说过的问题吗?解决了吗?

  饶毅: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解决了,有些还没有解决。人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关键是要向前看,然后把它做下来,不要怕。

  三十年前的人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答案,但是那时的人没有惧怕,摸索着把它做下来,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我们坚持去做,三十年后再回头看,同样会解决很多问题,做出很多成就。

  记者团:北大希望您两年关闭美国的实验室,但是您两个月就做到了,是什么促使您如此高效呢?

  饶毅:(笑)我只想简单一点。我要给别人做好表率,如果自己做事都拖拖拉拉,还怎么引导别人?而且我在北京的实验室已经运行几年了,只要美国实验室的人员找到其它实验室去工作,我就可以关闭,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快。

  记者团:这次你在百忙中做客我校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我们也了解到您在北大发起了“展望事业 探讨人生”系列讲座,那么,通过这类讲座,你希望同学们从中得到什么?

  饶毅:(笑)让学生们接触到不同的人,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人在做什么事,为什么做,是怎么做的……

  我们还鼓励学生听学术报告一定要听,这是学术生涯的常规部分。

  通过学术报告,你可以了解到别人研究的最新方向和成果。科学是需要交流的。报告不仅仅面向学生,而且是给老师的。但是在国内,老师很少来听学术报告,其实这是对资源的浪费,也表现出对智力生活缺乏追求。

  记者团:我校提出过要培养学术大师、政治精英、工商巨子,你在担任北大生科院院长后也指出要培养领袖型人才。关于如何培养,您有什么构想?

  饶毅:生命科学学院培养的领袖型人才主要是生命科学学术研究和生物技术事业。

  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培养目标。最优秀的学生,不能目标太低,专门想毕业后怎么就业。我们要帮助他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确定自己更高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目标后,才能不盲目地被就业扰乱心思,才能静下心来为高目标做深入的准备。

  要培养学生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偏好,没有必要要求大家都学一样的东西。而且学生有了自己的特长,潜力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另外就是倡导合作,不管是与同学合作,还是与老师合作。

  留学之路,关键在于充分准备

  能够找到三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写推荐信的留学生,到现在估计也不多见,或许已经成为一个纪录。

  记者团:您当年准备出国留学时,有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给您写了推荐信,您是怎么争取到机会的?

  饶毅:我导师接待了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我参与了,他答应给写推荐信。

  有一个圣迭哥加州大学的教授,我去听他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我问他能否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他让我去和平饭店。第二天我去面谈后,他答应给我写推荐信。

  还有一个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冯德培,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这次是我导师帮忙,把我介绍给他。他和我谈后,再写信。以后我和他多年有通讯。

  记者团:他们为什么愿意推荐您?这是不是和您一直强调的积极主动有关系?

  饶毅:主动性很重要,但是得到机会后,还要看事先是否有充分的准备。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然后提前作好准备。

  曾经也有学生主动找我,希望我给他写推荐信,但是面试的时候,他一问三不知。他是想等通过之后,再详细了解这一领域,但这样机会来了也没有用。

  记者团:那您在决定留学的时候肯定做了很多准备。除了专业之外,你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那个时候的条件并不好吧。

  饶毅:(笑)是的,不过当时大家都知道英语的重要性。其实我高考时,英语只考了三十几分,在决定留学后就努力学英语。

  我学英语最主要的方式是看英文小说,既增加了词汇量,又增强了语感,还很好玩。英文小说分不同级别的简写版,从最初级的开始看,看到原版时就完全没有什么障碍了。读专业文献也轻松了很多。

  我坚持听一段课文或者听力材料,反复听,直到不看书也听得懂为止解决听力。那时只有广播,不象现在条件这么好,我每天听英文广播,既了解新闻又锻炼了听力。

  记者团:刚出国的时候,您在国外生活习惯吗?

  饶毅:在语言上没有大问题,出国前,自己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在智力上能够自理。但是不会做饭,第一年这方面比较困难。

  他以“敢言”著称

  回国前饶毅就以“敢言”著称。有人称,“北大敢聘用具有品德正直和直言不畏个性的饶毅,是对北大科学和民主传统的明证”。也有人叹,“国内学术环境复杂,饶毅回国是‘飞蛾扑火’,希望他不要被烧掉翅膀”。

  记者团:昨晚讲座中,您提到“一个字的文化——管”,认为学生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太多,不利于学生发展。您在学生时代受到的约束多吗?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饶毅:(点头)学生时代大家差不多,都受到很多束缚。我认为学校和家长减少束缚,提供一个支持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学生成长需要支持,而不是管。

  记者团: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虽然一直大力发展人文,但与北大相比应当还有一定差距。您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给我们学校提一些建议吗?

  饶毅:我不觉得你们学校跟北大有差距。不管是在北大还是国外大学,现在的教师普遍重视自己的科研,花在学生教育时间不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互借鉴。

  大学生没培养好,老师有责任。考上大学时,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挑出来的学生,我们必须重视教育。要不然,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对不起社会。

  记者团:人文社会科学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这就要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但是我学人文学科课时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您觉得这种现象合理吗?

  饶毅:人文科学我不是很清楚,而且又没看到你们的课表,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我觉得这里关键是要达到一种平衡。我想,伴随着课程进度,我们会给学生留出时间阅读一些相应的经典著作或文献,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记者团:今年是奥运年,也是多事之秋,为了支持国家统一、支持奥运,同学们穿上印着中国加油的T恤,还在宿舍窗口挂上国旗。您怎么看待这种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激情?

  饶毅:有激情是好事情。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只关心功利,而不关心社会公平和正义。大家要更多地想怎样使自己的国家更好地发展,怎样创造一个能给大家更多关爱的公平社会。

  记者团:大家评价你以“敢言”著称,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品质的?

  饶毅:如果连话都不敢说,那还有什么自由呢?

  记者团:作为校园媒体,我们记者团一直追求着“激情似火,理智如冰”的精神,并力求“既做华中大的人民日报,又做华中大的南方周末”。在采访的最后,您能送给我们几句寄语吗?

  饶毅:幻想未来,充实现在。(记者团 谭晓光 张莎莎)


TAG: 命运年轻人掌控自己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10-04-14 15:58:00
5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10-04-14 15:57:58
看过之后很有收获,感谢分享!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