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古今文化结合得最完美的城市

科学与艺术的分手与会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27 18:21:43/ 个人分类:科学与艺术

科学艺术这 两个领域各有专攻,彼此存在显著的区别。故而二者循着自身既定的方向分道扬镳,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正是因为二者的分手,继而精心耕耘,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类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才得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精神世界、情感体验才得以获得不可名状的愉悦。假若人类诞生地球之后,随之初露端倪的科学和艺 术之芽不是萌发异样新枝,各领风骚,如今地球上怎么可能变得如此繁荣、如此莺歌燕舞?

 

不过,科学与 艺术这对文化孪生儿,分手之后跑得再远,绝不意味着离别,彼此独占鳌头,也不可能从此割断血缘关系。因为追根溯源,科学和艺术同根同祖,都是人类起源、生 存和发展的产物。科学的诞生,标志着文化变革世界的神奇威力;艺术的问世,昭示着文化的恩惠不仅仅限于物质方面。因此,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文化是它们共同 起源的地方,科学和艺术哪怕背道而驰,变得面目全非,它们活力四射赖以存在的根基是相通的。

 

可是十分遗憾 是,科学与艺术分手之后我行我素的历程,表明并没有按初衷行事,它们更像脱缰之马,似乎离别得愈远愈能减少干扰,愈能创造奇迹。于是乎,前者所属的科学文 化与后者所属的人文文化之间形成了一条互不理解的鸿沟。或许这是一门心思从事科学或艺术的人们始料未及的。1959年, 著名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动情地指出:30年前,两种文化之间早停止了对话,但至少在鸿沟两侧还能勉强保持一副冷谈的笑脸。而今礼貌不讲了,相互只 作鬼脸”。

 

这是什么缘 故?按惯常思路分析,一般认为,科学早期的一意孤行情有可原,因为从采集、狞猎到种植、制造……科学技术施展自己的本领,不但为人类祖先解决了迫在眉睫的 温饱、居住等生存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地给子孙后代以惊喜——人类生活面貌的每一次巨变哪一项离得开科学技术?相比之下,艺术在这方面自叹 不如,因而只能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在科学的左右。

 

可是,人类发 展史好像并非如此,艺术所起的作用被远远被低估了。格罗塞(Ernst Grosse)在《艺术的 起源》中的详尽分析,不能不动摇我们的上述看法:“当达尔 文将一段红布送给一个翡及安人,看见那土人不把那布段作为衣着,而和他的同伴将布段撕成了细条缠绕在冻僵的肢体上面当作装饰品,他以为非常奇怪。其实这种 行为并不是翡及安人特有的……除那些没有周备的穿着不能生存的北极部落外,一切狞猎民族的装饰总比穿着更受注意,更丰富些。

 

大家或许知 道,人体装饰是艺术的原始形式,雕刻、绘画、哼唱、舞蹈、跳舞、诗歌其他艺术形式都是后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翡及安土人即便肢体被冻僵,也要将布段撕成细 条缠绕在身上装饰自己,说明艺术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要紧,只是我们没有弄明白。“就是最野蛮的部落,也并不以装饰身体为满足,他们还装饰各种用具和武器。”可见装饰艺术对原始土人来说,其重要性或意义并不亚于温饱和居住等生存需要。“凡是连自己的需要都不明白的生物,是不能生存好久的。可是这些穿着缺乏而装饰过多 的原始民族,虽则时常有高级民族在那里很热心地设法阻难他们,却已在这世界上生存了几千万年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艺术对人类来说并非只是点缀、摆设,可有可无。它虽然无法解决饥渴等一类物质问题,但对于人际情感交流、维持快活的情感生活却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从 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出现与科学一样决不是偶然的。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上述现象——即便肢体冻僵,也要将布段撕成细条缠绕在身上装饰自己——更不能解释 艺术与科学分手之后老死不相往来,却照样搞得红红火火。

 

艺术是上帝赐 给人类的宝贵东西。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艺术,我们将会遭遇怎样的窘境?比如科学纵然能够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可是却不能直接引发审美情感,让人陶然自得;高 科技设施器具尽管应有尽有,可以把我们从繁琐、重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然而空闲时间的增多反而导致精神生活的无聊和乏味。当然反过来,艺术也离不 开科学,比如对自然万物的欣赏少不了鉴别,只有认识理解的才能真切地感觉它、体验它……大概正鉴于此,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

 

近年来,希冀 科学与艺术会合的文章陆陆续续发表很多,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科学与艺术携手的期盼,愿意为此而努力。大家从科学和艺术的对象、特征、方式及其互补性等方面 进行阐述,尤其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借以身体力行地探讨它们会合的途径。有意思的是,笔者在学习、关注这些观点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呼唤二 者会合的声音好像大多集中在科学界,发自艺术界的声音则要弱得多。

 

表面上看,这 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科学的门槛较高,许多专门从事艺术的行家里手,长时期专注于艺术的耕耘,虽然对高科技的成果来者不拒,但对日新月异现代科技的生 疏,无形中阻碍了对科学知识关注的热情。科学界的专家们则不同,他们如同寻常百姓,对艺术虽然是外行,可并不影响喜爱艺术的意愿和行动,听音乐、看画展、 吟诗、写作……相当普遍。因而,科学与艺术不同领域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会合的迫切性处于不同的水平上。

 

或许这样的分 析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我们往深一层考虑,就会发现,既然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在山顶会合”乃大势所趋,透过现象,二者内在肯定存在不可割断的因素在 起作用。目前科学与艺术会合的步履艰难,归根结底是由于时机未到,时机一到,会合的潮流犹如分手时那样将不可抗拒。

 

此话怎讲?受 到《艺术的起源》的启发,简述如下。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追求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必将逐渐唱主角。故而抽去具体的内容细节,人类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追逐外在目的的实际活动,它以获得结果为特征;第二类是满足于愉悦体验的审美活动,它以重在过程为特征;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即既包含追 求结果,同时念念不忘愉悦体验。按此衡量,目前的绝大多数活动包括科学研究在内,主要属于第一类;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主要属于第二类;五花八门的游戏类 活动属于第三类。

 

虽然科学活动 的过程中当事人也能享受快乐,但是鉴于活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难性,除非高超的科学大师,一般而言,科学工作者实际经历的精神生活无法与艺术活动时相提 并论,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工作者喜欢艺术活动的缘故。与之对照,艺术工作者却没有类似的体会,因为从事艺术实际上就是体验愉悦、享受快乐。诚然,当今市场经 济条件下,艺术品也是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应用艺术往往也是以结果论英雄,但是真正高雅、纯粹的艺术,崇尚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著名艺术 大家如凡·高等 创作的每件经典作品价值连城,可是他自己却一贫如洗在所不惜的原因所在。因此,得出如下推论不至于太荒唐:艺术工作者认同艺术要与科学会合,而态度举止却 没有科学工作者那么强烈、那么迫切,有时碍于对艺术对象的务真求实不甚了了,才想到需要科学,需要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因而,科学与 艺术的会合何时能像分手时那么坚决、那么不可阻挡,关键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如果物质丰富水平还没有让地球上所有人丰衣足食,基本摆脱生活的困扰,如果 我们的劳动还限于功利而依依不舍上述第一类活动,如果满足文化精神方面的需要还只是人类生活的附属部分,那么科学与艺术的会合就很难为大家所推崇、追逐。

TAG: 科学艺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