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研究生会工作随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13 11:24:37/ 个人分类:求学生涯

80年代后出生的人被称为80后而85年之后出生的则被称为80后后,这成为当下流行的称谓。研究生中有些人是本科毕业直接读研,有些是工作后再来读研,所以对于事物的看法有所区别。安徽大学的研究生们也同样如此,由于其中相当部分是80后后,他们朝气蓬勃,对事物有着无限热情与向往。而另一部分是80后,他们相对沉着稳定,有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对于如何在研究生里开展学生工作,笔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想法是把一些学生工作积累的经验与更多人分享,以“科学分工、自我管理、开展活动”为形式,以“服务同学,矢志不渝”为宗旨,努力探索出80后学生工作的新道路。

  

一、学生会部门内部的分工

    应根据部门特点并结合人员特点进行工作分工。在分工前,首先要和成员一起进行清晰部门的定位,也就是所说的工作目标的确定。对于常设工作进行分工,可以根据任务点,拆散到每个人身上,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责任到人。

    分工分两个层面: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情,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然而还会经常出现没有人会完全胜任部门内部的某个任务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排除法,把不适合该活动的人排除掉,剩下的就是需要的人选。所以在分工中,不仅需要部门负责人有对于工作任务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有对成员的充分信任。分工后,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还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对研会成员的管理

   研究生会(以下简称研会)并非公司企业,没有太多的羁束和物质激励,大部分人是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做事情。所以不能完全按照责任来划分,来分配任务。特别是在研究生社团里,由于年龄结构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如笔者是工科生,而部门内部大多为文科生,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如何更好的管理部门成员,发挥各个人的能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按照这一学年所采取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先做朋友  再做事

   通常的企业管理,一般是按照科学化、精确化的要求执行,这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管理。如上面分析,研会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强调感情管理,通过感情留人,通过感情激励成员,即所谓柔性管理。其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如所谓上级的发布命令),依赖每个成员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

    研会干部要通过和成员做朋友,形成伙伴群,朋友群,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考虑到成员个体差异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门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成员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当然实际过程中,很难达到完美协调的统一,还需要慢慢摸索。 

(二)、干部应身先士卒

    这一点在任何组织机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起到表率作用。一个部门有什么样的做事风格,最核心的是干部的风格。干部风格,首先缘于干部的榜样力量。做研会工作,要求干部不仅要恪尽职守、殚精竭虑,更要甘于奉献、不辞辛苦。古谚云:当官不自在,自在不当官。这样不仅仅是可以服众,更是一种带动的作用。虽然做学生工作,不需要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地步,但还是在相当程度上舍弃个人的享受、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种“情为民所系”的精神,这里的“民”不仅仅是部门内的成员,更是全校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大思想,才会有大境界,才会有大动力,去做好学生工作。

(三)、事业留人  

  凡事不能事必躬亲,客观上剥夺了成员的成就感和副部长们的管理机会。主观上也造成管理者的疲于奔命,影响工作效率。这种放权式的管理,是一种真放权,在部内的事务在事前集体讨论过目标后,具体细节完全由其负责人进行操作,不会进行干涉,但是从中进行必要的协助。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明”的层面:与成员分享“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心得,或者在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个层面为”暗“的层面,毕竟副部长可能在整个活动的把控或者经验上会有些不足,在暗中协助其活动顺利完成,而自己不要站在聚光灯下,这样副部长或者成员会有种成就感,这样提高了团队士气,对于下个任务会有更多的自信与激情。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是个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全才,他更多地应该起到组织协调、凝聚人心的作用。有时候,领导者的专业能力太强,对部门而言倒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样会极大地打消下属的积极性。大家对汉高祖刘邦多少都会有些了解,他就是通放权管理,调动各种专业人才积极性,才能如此滋润的成为一个国家的CEO。

(四)、“糊涂”管理

    任何人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所以不要抓住成员的微小过失(甚至是无心之过)不放。首先作为管理者需要有慷慨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有时候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只要能提醒后得到改进,就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如果管理者对此宽容一些,更容易使成员知耻后勇,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有一句话,可以和大家共勉:“管理就是要管得合理。管得合理,人们就接受;管得不合理,人们就会抗拒”。

三、学生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只有充分理解这一点,才会很自然的追求质而非量。研会与学生会组织的不同点在哪里?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对于本科生的”面“,研究生更像是”体“,二维转变成了三维,有了学术的深度。这样才孕育而生了在全国都很出名的安徽大学博明论坛。在活动方式上,由于安徽大学和别的大学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在一个校区,这样在活动参与度,关注点上会有不同。

   知道了不同点,那么相同点也显而易见。都是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的学生组织,都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除了学术活动,依然有很多可以适合我们做的活动。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安大研究生网页,里面有一学年活动的介绍。

   通过一学年的活动经历,对于活动有了些新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部门联合。在各个部门组织的活动中,经常会发现人员不足,特别是在举办的活动周期长,成员的积极性下降这个问题尤为凸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部尝试联合其他兄弟部门,优势资源互补而且人员问题也迎刃而解,目前看来实际效果不错。其次,跳出校内社团,联系校外资源。作为安徽大学的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加之龙河校区地处繁华闹市,地理位置优越。在举办活动中可以考虑邀请社会资源的参与,比如去年曾经联合我们的“父母官”--三里庵街道开展相关科普宣传活动。再次,信息化活动。这里所提出的,是注重网络的力量。研究生较之本科生有更灵活的作息和上课方式,相当多的时间在网络上。比如,在活动的宣传上,除了制作展板海报外,需要关注网络。根据以往经验,选择在人气很旺的论坛,QQ群进行宣传,效果会非常好。在这里,我想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活动一定要实体化么?

      举个例子,做一次爱心宣传,一定要在校园内“摆摊设点”么?如果仅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是否可以同样的效果?最后,就是打包的概念。其实已经在这届学生会开始试行了,按照主题,将零散的活动,穿成一系列活动。根据主题,开展各色活动,这样在活动的可行度和传承度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会这一学年的工作心得和对未来的思考,但这仅仅是一学年,这是学生会整个漫长历史当中的小小一笔,在这一年中我们思索,我们创新,在研究生院(筹)的指导和全体研究生的支持下,严格按照研会的战略部署,坚决执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但由于管理能力尚待提高、人员少等条件的限制,研会的工作还有待于细化和提高,笔者也希望所在部门能继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出更大的成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安徽大学研究生会的明天会更好!


TAG: 80后研究生工作随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