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2 10:48:27/ 个人分类: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作业、考勤等共占15%)、副卷成绩(15%,为小测验、期中考试、课程论文等)和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为闭卷。

  一、 课程考试内容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吸光光度法、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二、 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正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出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及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分析化学学科的成绩,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分析化学教学的全面改革,采用标准化的考试对考生进行分析化学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

  三、 课程考试的层次

  考试划分为三个层次

  1. 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2. 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3. 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四、 考试课程目标:

  通过考试达到四个目标:1、了解与记忆;2、理解与判断;3、掌握与应用;4、分析与综合。具体为:

  1、了解与记忆

  (1)对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名词的重复与复述;

  (2)对分析化学中的基本定律、理论及重要公式的重现与复述

  (3)对分析化学中的各种量的法定计量单位与符号及重要常数的了解与熟记;

  (4)对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定律、理论产生原因和发展重要史实的了解。

  2、理解与判断

  (1)准确理解分析化学的概念、基本定律、重要公式与理论;

  (2)能区分分析化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3)理解课程中重要图表所代表的意义。

  (4)理解分析化学中典型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掌握与应用

  (1)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解决和论证指定条件下的实际问题;

  (2) 熟练运用分析化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分析化学中有关图象、表格的绘制方法并能解释与应用;

  4、分析与综合

  (1)掌握分析化学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综合运用解决某些问题;

  (2)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论证、阐述具体问题。

  第一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考核内容 考试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真值、平均值、中位数 √ √

  2. 准确度、精密度 √ √

  3. 误差、偏差、极差 √ √

  4.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 √

  5. 公差 √ √

  6. 有效数字 √ √

  7. 滴定剂、滴定、化学计量点、终点、终点误差 √ √

  8. 基准物质、标准溶液 √ √

  9. 基本单元 √ √

  10. 滴定度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定量分析的过程 √ √

  2. 准确度与精密度 √ √

  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4.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 √ √

  5. 滴定剂与被测物间的计量关系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平均值的计算 √ √ √

  2.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计算 √ √ √

  3. 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的计算 √ √ √

  4. 有效数字的计算 √ √ √

  5. 由滴定剂与测物间的计量关系计算

  溶液的浓度及被测物的质量分数 √ √ √

  第二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浓度、活度、活度系数 √ √

  2. 分布分数 √ √

  3.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条件 √ √

  4. 酸碱缓冲溶液、缓冲容量 √ √

  5. 酸碱指示剂 √ √

  6. 混合指示剂 √ √

  7. 酸碱滴定曲线、滴定分数、滴定突跃、影响突跃的因素 √ √

  8. 终点误差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平衡常数计算公式 √ √ √

  2. 活度系数的计算公式 √ √ √

  3.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 √ √

  4. 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公式 √ √ √

  5. 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 √

  6.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与变色点及其影响因素 √ √ √

  7. 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 √ √

  8. 一元弱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 √ √ √

  9. 多元酸碱、混合酸碱分步滴定的条件 √ √ √

  10. 一元酸碱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公式 √ √ √

  11. 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原理 √ √

  12. 极弱酸碱强化的方法 √ √

  13. 蒸馏法、甲醛法测定铵盐中含氮量的原理 √ √

  14. 酸碱滴定法测磷、硅的原理 √ √

  15. 有机化合物中含氮量的测定原理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离子的活度系数、活度的计算 √ √

  2. 一元酸碱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 √ √

  3.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 √

  4. MBE、CBE、PBE、的书写 √ √ √

  5. 各种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公式 √ √ √√

  6. 缓冲溶液H+浓度的计算、缓冲容量的计算

  缓冲溶液的选择方法 √ √ √

  7. 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与变色点的确定 √ √

  8. 酸碱滴定过程中计量点及其前后溶液H+浓度的计算 √ √

  9. 一元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 √

  第二章 络合滴定法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螯合物、螯合剂 √

  2. 络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 √ √

  3. 平均配位数 √ √

  4. 酸效应系数、共存离子效应系数、络合效应系数 √ √

  5. 条件稳定常数 √ √

  6.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 √

  7. 金属离子指示剂、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 √

  8. 络合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EDTA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 √ √

  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 √ √

  3. 平均配位数的计算公式 √ √ √

  4.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公式 √ √ √√

  5.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PM值的计算公式 √ √ √

  6.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 √ √

  7. 滴定曲线的绘制 √ √ √

  8. 终点误差计算公式 √ √ √√

  9. 分别滴定与准确滴定判别式 √ √ √√

  10. 单一离子络合滴定与混合离子分别滴定时的酸度控制 √ √

  11.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

  12. 络合滴定方式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分布分数的计算 √ √ √

  2. 平均配位数的计算 √ √ √

  3. 共存离子效应系数、络合效应系数的计算 √ √ √

  4. 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 √ √ √√

  5.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PM的计算 √ √ √

  6. 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点的确定 √ √

  7. 络合滴定过程中计量点及其前后溶液中PM(PMˊ)的计算 √ √

  8. 终点误差的计算 √ √ √

  9. 单一离子滴定与分别滴定时适宜酸度范围的计算 √ √

  10. 络合掩蔽方法及常用掩蔽剂的使用、

  沉淀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 √ √

  11. 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 √ √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标准电势、条件电势 √ √

  2. 自动催化反应、诱导反应及相关名词 √ √

  3.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变色点 √ √

  4.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滴定突跃 √ √

  5.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Nernst方程 √ √ √

  2. 条件电势的计算公式 √ √ √

  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计算公式 √ √ √

  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的判定 √ √ √

  5. 指示剂变色点的判定 √ √ √

  6. 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突跃的因素 √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由E°、E°ˊ计算电对的电极电位 √ √ √

  2. 条件电位的计算 √ √√

  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计算 √ √

  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 √ √

  5. 可逆氧化还原滴定体系计量点及其前后体系电位的计算 √ √√

  6. 滴定突跃范围的计算(对称反应) √ √

  7. 不可逆体系计量点时体系电位的计算 √

  8. 常用预处理剂的使用 √ √

  9. KMnO4溶液的配制、标定及高锰酸钾法的应用 √ √

  10. 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及重铬酸钾法的应用 √ √

  11. 碘量法中I2、、、Na2S2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及碘量法的应用 √ √

  12. 铈量法及溴酸钾法的应用 √ √

  13.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 √

  第五章 重量分析法及沉淀滴定法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沉淀法、沉淀式、称量式 √ √

  2. 沉淀的溶解度、溶度积、条件溶度积 √ √

  3. 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 √ √

  4. 分散度、相对过饱和度 √ √

  5. 均相成核作用、异相成核作用 √ √

  6. 聚集速度、定向速度 √ √

  7. 共沉淀现象、表面吸附共沉淀、混晶共沉淀、 √ √

  吸留与包夹共沉淀、继沉淀 √ √

  8. 沉淀的陈化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影响沉淀沉淀溶解度因素 √ √ √

  2. 沉淀的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之间的关系 √ √

  3. 换算因数的计算方法 √ √ √

  4. 表面吸附共沉淀的吸附规律 √ √ √

  5. 生成混晶共沉淀的条件 √ √ √

  6. 继沉淀与共沉淀的区别 √ √

  7.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 √

  8. 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 √ √

  9. 无定性沉淀的沉淀条件 √ √ √

  10. 均匀沉淀法及其优点 √ √ √

  11. Mohr法的指示剂、滴定剂、滴定条件、

  适用范围、干扰情况 √ √ √

  12. Volhard法的指示剂、滴定剂、滴定条件、

  优点、注意问题 √√ √

  13. Fajans法中使用吸附指示剂注意的问题

  14. 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Ksp与Kspˊ的换算 √ √

  2. 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时

  沉淀溶解度的计算 √ √

  3. 换算因数的计算 √ √

  第六章吸光光度法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吸光光度法、目视比色法 √ √

  2. 单色光、复合光、互补光 √ √

  3. 吸收曲线、最大吸收波长 √ √

  4. 莫尔吸光系数、桑德尔灵敏度 √ √

  5. 显色反应、显色剂、红移 √ √

  6. 标准曲线 √ √

  7. 示差光度法、双波长吸光光度法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光吸收基本定律 √ √ √

  2. 莫尔吸光系数与桑德尔灵敏度的换算 √ √ √

  3. 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 √ √

  4. 显色条件的选择 √ √

  5. 参比溶液的选择方法 √ √

  6. 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 √ √

  7. 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原因 √ √ √

  8. 吸光度的读数范围、吸光度的读数误差 √ √

  9. 示差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及误差 √ √

  10.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的原理 √

  11. 弱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原理 √ √

  12.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方法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利用Lambert—Beer的定律进行的有关计算 √ √ √

  2. ε与S之间的换算 √ √

  3. 由示差光度法的原理进行的有关计算 √ √

  4. 弱酸离解常数的计算 √ √

  第七章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总体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自由度 √ √

  2. 相对标准偏差 √ √

  3.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 √

  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 √ √

  5.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度、显著性水准 √ √

  6. 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异常值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 √ √

  2. 正态分布数学表达式及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 √

  3. 标准正态分布数学表达式及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 √

  4. t分布曲线 √ √

  5. t检验法、F检验法 √ √

  6. 4 d法、Grubbs法、Q检验法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 √ √ √

  2. 随机误差区间概率的计算 √ √

  3. 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 √ √

  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

  第八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考核内容 考核目标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A B C D

  1. 回收率 √ √

  2. 沉淀分离法 √ √

  3. 挥发与蒸馏分离法 √ √

  4. 液-液萃取分离法、萃取、反萃取 √ √

  5. 物质的亲水性、疏水性 √ √

  6. 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百分率 √ √

  7. 离子交换分离法 √ √

  8. 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 √ √

  9. 交联度、交换容量 √ √

  10.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 √

  11. 交换、洗脱 √ √

  12. 纸上层析分离法、比移值、薄层色谱分离法 √ √

  二、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

  1. 分配系数、分配比的计算公式 √ √

  2. 萃取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 √

  3. 萃取过程的本质 √

  4. 重要萃取体系 √

  5. 萃取条件的选择 √

  6. 萃取分离技术

  7. 离子交换的分离操作 √

  8. 纸上色谱分离法的原理 √

  9. 比移值的计算 √ √

  三、基本计算与基本方法

  1. 分配系数、分配比的计算 √ √

  2. 萃取百分率的计算 √ √

  3. 比移值的计算 √ √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红外光谱


TAG: 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