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什么为标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13 10:38:38/ 个人分类:目标

在 当下的中国,期望导师会为研究生的三年求学生涯设计整体培养方案,是一件很两难的事情。在项目导向制的情况下,导师培养学生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参与 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并且实行“放羊式”管理,只要学生能够顺利按照项目目标要求将项目结题,那么学生在其余时间究竟干什么,导师是不会关注的。至于学生 在品德方面的不足应当如何修正,更加不是导师关心的范畴。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逐,恰恰就是对教育目标的最大背离。
      现 代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迫使现代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常常只看得见短期利益,只关心物质利益,忘记了每个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 要过同一种生活的。一旦大家的人生目标都设定在雷同的区域,也就存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置于别人价值观的评价之下的危险。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生面对生存的 重压,自然也期望能缩短未来物质条件得以满足的奋斗期限。于是,很多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只想获得能经世治用的知识和能力,至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 则大多不在考虑的行列。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一定要拿到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要精通几种概预算软件”这样的培养目标,常常从刚成为研究 生的学生口中嘣出,甚至在成为研究生很长时间之后依旧有学生依然对此乐此不疲。我们常常讲“活出我自己”,可最后活出的大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早已经告诉我们应当将自己定位在哪个层级。读研究生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最基本的“格物、致知”, 不是帮助自己尽快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生存需要,而是修炼自己的品格,就算不能“治国、平天下”,至少能做到“修身、齐家”,给自己一个幸福的明天。 而这恰恰是很多研究生毕业多年以后都没有弄明白的,甚至很多导师也根本没有这种培养意识。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德行是修出来的。三者在获取难度 上的不断递进也使得研究生只愿意关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品格的养成。
      能 力、意愿、机遇,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决定了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究竟能够获得多大的提升。最佳的情况是,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有强烈的参与科学 研究的激情,导师正好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与学生的研究兴趣存在较大的吻合度,这种良性的元素组合不仅催生出高品质的学术成果,更能通过科研任务的完成顺利 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差的情况则是,学生一心只想混个硕士文凭,导师只想通过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而享受研究生导师的荣誉光环,这种师生关系无异于市场 交换,师生关系退化为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在这两级中间,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组合,而不同的组合决定了研究生究竟能够获得哪些素质的培养。
      能 力、意愿、机遇,这三个维度,在严格意义上说都应当是针对研究生和导师这一教学双主体的。学生想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但是导师没有这种学术能力, 或者导师根本就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上,那么学生的良好意愿自然就遭到无情抹杀;反之,导师期望借助学生参与科研任务这一培养环节来锻炼学生, 但是学生对导师给出的研究方向有抵触情绪,或者并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甚至学生对科学研究根本就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导师再怎么推进这一培养环节,最 终都是无果而终,反而会让学生心生怨恨,觉得导师处处故意刁难他。研究生之于导师,一来研究生是“作坊式”下导师手工打造的精美作品;二来研究生是“师徒 制”下导师单独加以言传身教的工艺品生产者。如果导师和研究生无法实现上述三个维度的双向契合,那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除非导师主 动放弃对学生的高标准打造。
      研 究生的培养,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师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而设定的;二是研究生自行设定的。在这二者之间,必 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以及生存压力的加重,学生设定的目标更偏重于“技能型”,期望尽快掌握一些有助于获取良好职位的知识和能力;老师则 期望学生能潜心向学,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齐头并进。这种目标设定上的差别所带来的教育理念上的冲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初还不是很强烈,毕竟学生在 刚开始的时候起点较低,无论导师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对于学生自设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一旦学生自认从导师处获取的能力已经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那 么学生的自主培养意识就会立刻增加,不再愿意接受导师的工作安排,期望通过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获取从业资格证书、联系现场单位增加工作实习时间等等,来为 求职奠定更现实的基础。从导师的角度,学生的这一选择虽属自然,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过分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学生成为跛足的人才。
      研究生在求学阶段究竟应该学习什么,锻炼什么,获得什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要让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屈从于学生自行设定的目标,有可能会强迫导师放弃自己的教育理念。《论语》第十三篇《子路》第4章: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 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并不是说孔子轻视农牧渔等职业,而是强调自己所能给予学生的是他一贯所推行的“ 道”。如果樊迟只是想学“稼”,那么自然应当去请教“老农”和“老圃”,这些方面既不是孔子的教育兴趣所在,也不是孔子的教育所长,更不是孔子对学生的培 养预期。如果孔子感知,学生自认为从孔子那里只能获取这些技艺性的知识,那才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在学生的眼中,孔子如果只是解惑者而不能传道授业,恐怕这 是对孔子最大的不公平。
      每个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都有自己的做法,这基于其价值取向而定。詹姆斯·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前,是俄亥俄州海拉姆大学的校长。关于人才培养,他说:“如果上帝要培育一棵橡树,他要用一百年的时间;如果上帝要培育一片灌木丛,他只要花两个夏天的时间。研 究生如果期望获取更多的“快餐式技能”,这对导师而言仅仅是类似培育灌木丛的简单园艺工作,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心力;相反,研究生有志成为参天大树,则 导师必须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不仅在学生求学阶段要帮助他成长,更要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持续提供思想养料,在遇到狂风暴雨时及时给予避害措施以确保其向上生 长的垂直度。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使得很多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期很容易就偏离了正确的生长方向,等到自己长高长大后再回望,发现生长的方向不对,已悔之 晚矣。

TAG: 培养标准研究生目标

MNOD 引用 删除 MNOD   /   2009-10-20 10:30:31
3
sseia42 引用 删除 sseia42   /   2009-10-14 10:39:46
楼主说的很到位 的确是该打好基础 才能更上一层楼
uwku58h 引用 删除 uwku58h   /   2009-10-14 10:34:34
分析的很到位~~分享了!
yyid 引用 删除 yyid   /   2009-10-14 10:30:25
感谢分享好文,确实很不错。
ngoir 引用 删除 ngoir   /   2009-10-14 10:26:13
大体写得还是不错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5-05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9333
  • 日志数: 64
  • 文件数: 47
  • 建立时间: 2009-03-28
  • 更新时间: 2012-03-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