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杨芃原,1949年出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后到美国获麻省州立大学(Amherst)博士,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Bloomington)博士后和厦门大学博士后。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重要奠基人。曾任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理事长,蛋白质基础研究专题专家组成员,质谱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在生物质谱新技术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新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任十五国家973项目“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共首席科学家,是863专项课题“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组”子课题“重大肝病的比较蛋白质组”的课题负责人,是上海市创新团队项目“肝脏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的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领衔了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曾为多个课题如国家863专项子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主持人。2007年成为973项目“微流控学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13年任国家863计划“蛋白质测序装备和相关试剂国产化的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已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次。

除了蛋白质组学、生物质谱技术和方法、糖组学、微流控领域的贡献,杨芃原教授在质谱仪器的研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卓越贡献。在脉冲离子源-质谱/光谱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智能光谱/质谱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九.五期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喷雾离子源高分辨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ESI-Q-TOFMS),2013年任国家863计划“蛋白质测序装备和相关试剂国产化的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他的实验室曾研发出Q-TOF、四极杆、离子阱等各种类型的质谱。杨芃原教授培养的诸多研发型人才作为国内首批质谱仪器公司的创始人,在TOF类质谱、串联四极杆质谱的产业化方面均做出建树。杨芃原教授非常关注当前的质谱仪器国产化项目,不久前曾在《质谱学报》组稿《质谱仪器研制专辑》,集中展示了我国历尽艰辛、持续不懈取得的各种成果。

在推动质谱技术的应用和质谱仪器的研制方面,相信更多的研究者将继承杨芃原教授的遗志,持续不懈地奋勇开拓,为质谱技术的普及应用、质谱仪器的国产化、精准医疗的进步做出更多卓越的贡献。

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22时40分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3岁。

教诲永记,风范长存。愿杨老师在天堂安息,我们永远怀念您!

愿杨老师在天堂安息!
育人三十载纪念视频
您的音容笑貌

如有悼念文章或照片愿意在本网站分享,请联系memoyang@126.com

寄托哀思

							
1朵 9朵 11朵 24朵
  • 网友
    发布于2021-06-01

    沉痛悼念杨老师【伤心】

  • 网友
    发布于2021-06-01

    沉痛悼念杨老师,老师一路走好【伤心】

海内外悼辞
  • 深切缅怀杨芃原老师

    初夏时节,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BS)的共同创始人、中国蛋白质组学与CN HUPO的共同创始人,分析化学家杨芃原教授走了,走得那样的突然。他几十年教书育人并潜心研制国产质谱设备,呕心沥血,是中国教学和科研界的巨大损失! ...【详情】

    ——雷群英

  • 杨老师[合十][合十]

    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一生奉献给质谱学和人类蛋白质组学 他是中国一代质谱技术的开拓者,充分理解质谱仪器的核心原理,一个人从无到有能搞出一台完整的质谱仪器 长年呼吁高端科学仪器的国家战略地位 ...【详情】

    ——周振

  • 痛悼杨芃原教授

    杨芃原教授走了!今日课后看手机,这一噩耗实在令人万分悲痛!尽管去年他住进医院时,朋友就告知我他的病情,但我还是难以接受他真的离去。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教育充满热爱,对科研充满智慧,很纯粹很真诚的中国知识人! ...【详情】

    ——刘虎威

  • 痛悼杨芃原教授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正式发布一周年的日子。忙忙碌碌一整天,沉浸于不平凡一年的喜悦,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情】

    ——孙大海

  • 追思敬爱的杨芃原老师

    古人在做重要的事情或敬拜尊敬的人之前,都要沐浴更衣,净手焚香。现在就让我,洗净双手,抛下杂念,追思敬爱的杨老师。 ...【详情】

    ——孙爱军

  • 痛悼杨芃原教授

    2021年5月31日,恩师杨芃原教授在与胃癌抗争10个月之后,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还是难以接受。翻看十几年来跟随他一起工作的一个个文件夹,一张张照片,忍不住微笑,禁不住恸哭。惟愿天堂也有冰可乐,有质谱仪,有很多很多的书,却不再有病痛,杨老师您一路走好! ...【详情】

    ——余红秀

  • 尊敬的杨芃原教授家人:

    惊悉杨教授去逝,非常震惊,令人悲伤。我代表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向杨教授家人致哀,沉痛哀悼杨教授。 我们在海外的学者常有跟杨教授交流互动。 杨教授学识渊博,做事认真,为人善良,谦逊,热情。 他是一位深受大 家尊重,爱戴的质谱专家。他为质谱技术的开拓和普及应用,为质谱仪器的国产化和在生物医疗上的应用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他的去逝是我们质谱界的一大损失。愿杨教授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详情】

    ——厉良

  • 沉痛悼念杨芃原教授

    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蛋白质组组织 (CNHUPO)前任理事长、复旦大学化学系原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1 年 5 月 31 日 22 点 40 分在上 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 73 岁。 ...【详情】

    ——CNHUPO

  • In Loving Memory of Prof. Pengyuan Yang

    Remembering a pioneering scientist, distinguished leader and our good friend on the journey to advance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We are deeply saddened by the loss of a distinguished colleague and friend in the HUPO community, Prof. Pengyuan Yang, Executive Vice Director of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Principal Researcher of the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 Group, Fudan University ...【详情】

    ——Yu‐Ju Chen

  • 深切悼念杨芃原教授

    惊闻杨芃原教授因病不幸逝世,不甚悲痛。杨芃原教授是中国蛋白质组学和 质谱仪器技术的杰出引领科学家,为中国蛋白质组学和质谱仪器的发展和人才培 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蛋白质组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重大损 失! ...【详情】

    ——王方军,叶明亮

  • 尊敬的杨芃原教授家人:

    惊悉杨芃原教授驾鹤西去,为我国质谱界痛失一位卓越的专家我们感到无比震惊和悲痛,在此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向杨教授家人致以深切的慰问。  杨芃原教授曾是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常务理事,从事质谱前沿应用及质谱仪器研制数十年,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我国质谱事业的发展。 ...【详情】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 杨芃原同志治丧小组:

    惊悉杨芃原教授辞世,我们深感悲痛,专电致唁,并慰哀衷。  杨芃原教授是造诣很高、卓有建树的科学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对我国质谱仪器等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突出的贡献,并培养了诸多颇有建树的仪器科技人才。 ...【详情】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 厦门华厦学院师生沉痛悼念杨芃原老校长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厦门华厦学院原校长杨芃原教授!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与世长辞,享年72岁。 ...【详情】

    ——厦门华厦学院全体师生

  • 惊闻杨芃原教授辞世深感悲痛

    杨芃原教授为中国分析化学和蛋白质组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国内第一台电喷雾离子源高分辨串级时间飞行质谱仪器的诞生,到推动微流控芯片蓬勃发展,乃至将发展蛋白质组新技术提升到国家层面,无不体现了杨芃原教授的才华横溢、高瞻远瞩; ...【详情】

    ——张玉奎院士

  • 怀念敬爱的杨老师

    导师对人一生的影响应该很大吧。这不仅是学术上的,知识获取方法学上的,还有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为人方面的。记录一点我个人的感受和印象,希望还能在梦中见到敬爱的杨老师。
    为人师表 道德品行
    在复旦本科时留校做研究生,当时听邱德仁老师说,复旦分析化学组要来一位学术很厉害的博导,我自然很好奇这尚未谋面的导师,还特意去翻翻字典,原来“芃”字是草木茂盛的意思。 ...【详情】

    ——97级研究生 卞利萍

  • 杨芃原教授治丧办公室:

    惊悉杨芃原教授不幸因病辞世,不胜哀恸!杨教授一生精勤不倦, 奋斗不息,学者风度犹历历在目,而今骤然谢世,令人惆怅惋惜!杨 芃原教授是我国质谱仪器技术的倡导者,生物质谱技术的开拓者,更 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推动者 ...【详情】

    ——杜昱光

  • 追思恩师,我最敬爱的杨老师

    2021年5月31日晚,杨老师在与病魔坚强抗争9个多月后,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2021年6月4日下午我们将最后遗体告别;从此,质谱及蛋白质组学界痛失一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我痛失良师。 ...【详情】

    ——曹纬倩

  • 亲爱的杨老师:

    很难过得知您永远地离开我们!在大家相互转告这一令人震惊的不幸消息中,往日的时光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能够成为您众学生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的幸运!记得第一次见您时,感受到您的严格,心中很是忐忑。很快我们几个学生在与您不断接触中感受到您的不同。那时,您忙于奔波于厦门与上海中,每每喜欢背着一个破旧的双肩背包,好像一个出门旅游的大学生,同时却还穿着正装系着领带,真让我们感叹到您是复旦别致的一道风景。以至多年后,卞利萍师妹还特意为您买了一个新的双肩背包。 ...【详情】

    ——岳贵花

  • 贺福初:追忆杨芃原教授

    我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但两日里思绪混乱如麻,无法下笔。方得以稍解悲恸,衔哀致诚,写下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战友——杨芃原教授。

    犹记得初识芃原,是2001年的事情。那时正从事遗传学的我和做分析化学的钱小红教授在国内提出并呼吁推动蛋白质组学研究,彼时蛋白质组领域方兴未艾, 国际上对组学未来的发展路线也茫无所知,几可谓抢跑阶段。我们求贤若渴,期待在蛋白质组分析技术领域有强劲基础的创始人加入进来,这不仅仅是为了一两项研究, 更是为了新学科的设立和新事业的奠基,分量之重,不言而喻。众里寻他,在陈竺先生的引荐下,有幸与芃原初识,当时他正是在分析化学这个成熟的领域意气风发的时候。 听完我的一番介绍,他竟毫不犹豫选择加入了蛋白质组学第一个973项目的申报筹备工作。已无法考究当初他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但现在来看,他的这一选择,对于我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实属一大幸事;而对于他个人,则是注定了半生的劳碌与奉献。 ...【详情】

    ——贺福初

  • 追思导师杨芃原教授

    杨芃原教授,一生奉献给质谱学和人类蛋白质组学。他是中国一代质谱技术的开拓者,充分理解质谱仪器的核心原理和应用原理,全面掌握光、机、电、软件、控制、真空、化学、生物应用综合技术。 他一个人能从无到有,搞出一台完整的质谱仪器,长年呼吁高端科学仪器的国家战略地位,在厦门大学与复旦大学带出了一批批质谱专业工作者。 1994年我从科学仪器工程系到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杨老师与黄本立院士、王小如教授是共同导师。他是师长,更是朋友。 ...【详情】

    ——周振质谱技术

  • 追悼会悼词:杨芃原同志生平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中国共产党党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原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医学系统生物学系原主任杨芃原同志。杨芃原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10:40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3岁。 ...【详情】

    ——复旦大学化学系

  • 深切悼念 各界人士送别杨芃原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原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22时40分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3岁。6月4日下午,杨芃原同志追思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 ...【详情】

    ——复旦大学化学系

  • 学生林灵:追思可亲可敬的恩师杨芃原先生

    恩师从教四十余年,桃李遍布大江南北,是这人世间不可多得的好导师! 老师德才兼备,聪慧过人,总能先于时代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老师生活朴素,雍容大度, ...【详情】

    ——林灵

  • 戴沅:师道传承 杨老师千古!

    我只是在杨老师实验室做过毕业设计的本科生。 实验室那时还没有自己的质谱,我们要去生科院使用那唯一的一台单四极杆电喷雾质谱做实验。那时候我是跟着带我们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们时时刻刻一起行动的 ...【详情】

    ——戴沅

  • 学生潘秀文:忆恩师杨芃原教授

    2021年5月31日的晚,敬爱的杨老师因胃癌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知道消息的时候是6月1日,不能接受也充满了各种遗憾和难过。 ...【详情】

    ——学生潘秀文

  • 追思杨老师——余红秀

    我在杨老师身边工作十余年,曾帮他一起撰写生命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申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组建医学系统生物学系。。。电脑里一百多个文件夹记录了杨老师为推动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所做的努力,其中的艰苦难以一一言说。但是,他从不告诉我们他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偶尔见他烦闷的时候抽一根烟。只有一次,他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苦笑着说万一哪天IBS被解散了,让我们做好滚蛋的思想准备。 ...【详情】

    ——余红秀

深切缅怀杨芃原老师

初夏时节,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BS)的共同创始人、中国蛋白质组学与CN HUPO的共同创始人,分析化学家杨芃原教授走了,走得那样的突然。他几十年教书育人并潜心研制国产质谱设备,呕心沥血,是中国教学和科研界的巨大损失!

杨教授德艺双馨,在业界有很多称呼, 但我心里更愿意称呼他为杨老师。犹记得15年前的3月初从UCLA回国,在当时近似工地的IBS见到了温文儒雅的杨教授, 杨老师的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刚回国的懵懵懂懂我和他的距离,与他交谈倍感亲切。和杨老师一番交流后,他的胸怀天下,他的意气风发和他对IBS的远景规划让我马上有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或许这就是缘分和我的幸运所在。在复旦工作15年中,一路走来一直受到杨老师引导、支持和鼓励,让我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2010年的深冬季节,在枫林校区东院门口遇到杨老师,他匆忙中建议我要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我说自己就喜欢在实验室安静地做研究,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而后他在校园每每遇见我和在为数不多的面对面交流中,杨老师的谈话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激励。此外,同行好友告知他在校内外不同场合对我工作的肯定,在我职业起步的阶段也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一直记忆犹新。

令人难过的是,今天助理在实验室的照片中居然没有找到一张我和杨老师合影的照片,助理只发给我和杨老师以共同通讯发表的文章首页。想起那时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2篇Cell和1篇Cancer Cell已见刊,但我们还有超出这3篇文章的观点即关于乙酸在低氧下充当表观代谢物。我找到杨老师说明情况后,杨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博士后专门帮我们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我们拿到了关键数据。尽管我们文章发表时间上落后了,但是我们合作的工作提出并证明了乙酸在低氧下充当表观代谢物的观点。通过这次合作,我再次学习和见证了杨老师的独立之思想、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我想这就是杨老师留给我和晚辈们的宝贵财富。

大年初二去看他,他还在病房里抱着电脑工作,那时他状态还不错,除了有点虚弱,交流中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IBS和年轻人的发展。杨老师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眼前浮现,却已经再也见不到他了,感到万分悲痛。杨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厚爱,给予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和鼓励,我终生难忘!

回想杨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心中涌出无尽的感动和感激,文笔不好的我写下了这段文字。我不能辜负杨老师的殷切期望,继续努力,做一名好老师!

——雷群英    2021.6.1 晚

×

杨老师[合十][合十]

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一生奉献给质谱学和人类蛋白质组学

他是中国一代质谱技术的开拓者,充分理解质谱仪器的核心原理,一个人从无到有能搞出一台完整的质谱仪器

长年呼吁高端科学仪器的国家战略地位

重病期间

谈话的内容全是质谱行业、质谱技术、质谱应用

如果不是医生的劝说

他也不觉得辛苦

他是乐观主义者

天堂里

杨老师还会静静地思考质谱与蛋白

[合十][合十]

[大哭][大哭]

——周振    2021.6.1 晚

×

痛悼杨芃原教授

杨芃原教授走了!今日课后看手机,这一噩耗实在令人万分悲痛!尽管去年他住进医院时,朋友就告知我他的病情,但我还是难以接受他真的离去。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教育充满热爱,对科研充满智慧,很纯粹很真诚的中国知识人!

想不起我何时认识的杨芃原教授,只记得他成名很早。在分析化学领域,他早年从事原子光谱研究,后来转战质谱领域,特别是近些年来,他在质谱仪器研发、蛋白组学分析领域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深得海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赏。在人才培养乃至教学与科研的管理方面,他也很有建树。他留给我们很多值得回忆和学习的东西,这也是为何微信朋友圈里一片痛悼声,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充满惋惜情!

下午,我们共同的朋友、韩国的文明熙教授从首尔打来电话,对芃原教授的离去深感悲痛。我们一起回忆了与芃原的交往,重温我们的友谊,深切怀念他的音容笑貌。我甚至跟朋友说,芃原教授如果65岁时退休,然后旅游、著书、休闲、甚至写诗,那他很可能不会走得这么早,但,那也就不是杨芃原了!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以致在病榻上,都念念不忘科研,还在关心着研究项目的进展。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他培养了众多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的事业一定会很好地继续下去。他对中国分析化学发展的期望,一定会变成现实。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杨芃原教授千古!

——刘虎威    2021.06.01 于普洱

×

敬爱的芃原教授,希望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安息!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正式发布一周年的日子。忙忙碌碌一整天,沉浸于不平凡一年的喜悦,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午六点,会议刚刚结束,收到骆清铭院士发来的信息:杨芃原教授不幸去世!得知此噩耗,我一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在医疗条件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作为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杨芃原教授却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和芃原教授相识于32年前,那时我还是中山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生。受导师张展霞教授的委托,我具体负责筹办第三届全国原子光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几个月的筹备期间,和芃原博士有过几次书信往来。限于当时的条件,加之是自己第一次承担如此繁杂任务,大会代表报到时显得手忙脚乱。结果给芃原博士安排两次房间都出了差错。一般情况下,换了任何人,早就发脾气了。但芃原博士却一直很有耐心、极具涵养、面带微笑地重新排队,更换房间,期间没有任何怨言。那时的芃原博士刚从美国麻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学成归来,在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尽管他头上顶着各种光环,但却没有一点点架子。短短三天会议,我和厦门大学王小如博士、杨芃原博士两位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王老师、杨老师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读博士生能够具体负责筹办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感到非常惊讶!告诉我到广州之前,还以为我是一位老资格教授什么的,没想到却是一名20多岁的博士生。会议期间,两位老师真诚邀请我到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尽管最后没有成行,但我们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后,在多种学术场合,我和芃原博士只要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谈原子光谱/质谱的发展和未来,也谈生活,谈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和芃原博士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他敏锐的思维、渊博的学识,对科学的痴迷......。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研究的技巧,很多方面都受益匪浅。

1992年11月,第四届全国原子光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我和芃原博士在武汉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后一起去厦门。由干还没到会议报到时间,芃原博士就请我到他家先住下来。期间他要参与大会筹备,还要照顾我在厦的起居,忙得脚都无法粘地。到了中午,他请我到厦大一条街的林家鸭庄吃饭,谈起了他艰辛的留学经历,特别谈到他因为长期在美,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导致儿子和他疏远,显得无比自责。他声音哽咽,泣不成声,眼泪从脸上不断往下淌......芃原博士的心酸,让我感受到一个杰出科学家对科学和学术的执着,以及他对事业和家庭不能相顾的无奈。

1993年底,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GaryM.Hieftje教授的邀请,我准备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恰好芃原博士刚刚准备结束在Hiettje实验室的访问研究。芃原博士在得知我将到Hiettje实验室工作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给我写信,告诉我:他已把我的情况交代给了同在 Hieftje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李刚强博士我到美国就和刚强博士一起住,不用到处找房子了,他还把自己在美国购置的自行车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全部留给我并拜托刚强博士到Indianapolis机场接我。芃原博士的周到安排,让我免去了异国他乡的各种奔波之苦,抵美的第一天就顺利投入紧张的研究之中。

1997年,芃原博士应复旦大学之邀,前往上海发展。王小如教授诚挚邀请我回国接替杨芃原教授担任厦门大学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芃原教授也热情鼓励我到厦大发展,并为我尽快融入厦大出谋划策。因为课题的缘故,芃原教授经常在厦门和上海之间频繁来往,我和他又能近距离地探讨各种学术问题。此时的芃原教授在原子光谱/质谱领域的成就已经誉满海内外,但他仍然象一个拼命三郎,不知疲倦地耕耘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

这么多年来,芃原教授一直这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直至被癌症夺去宝贵的生命......

敬爱的芃原教授,希望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安息!

——孙大海    2021.06.01

×

追思敬爱的杨芃原老师

古人在做重要的事情或敬拜尊敬的人之前,都要沐浴更衣,净手焚香。现在就让我,洗净双手,抛下杂念,追思敬爱的杨老师。

初识杨老师,是在2002年左右,适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院蛋白质组学中心组建,那时我刚来中山医院工作,心研所与蛋白中心有合作,一直难忘的一幕,是我们几个人中午来蛋白组中心,透过玻璃窗,看到杨老师躺卧在一张桌子上休息,浦东浦西来回的奔波穿梭,让他太疲惫了,听到我们的动静,他立刻起身,眼睛带着红丝,笑容可掬地为我们做各种介绍。得益于杨老师搭建的平台,我们很快筛选出心力衰竭线粒体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就有乙醛脱氢酶2,为我们今后的工作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老师对年轻人非常扶植,那时候他就派陆豪杰教授来中山医院心研所上班,为我们双方的交流搭建平台,也经常促使我们年轻人与国内外蛋白质组学的专家进行深度的交流。每年有几次的见面,比如研究生面试,或者伦理委员会讨论,杨老师始终都是谦和、公正,给年轻人很多的机会,没有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去年疫情期间的研究生面试,由于学校管控严格,我在校门口不允许进来,就给负责老师打电话,焦急之中,竟然是杨老师从明道楼奔过来,亲自带领,与保安师傅沟通,给各部门打电话,这件事情一直让我记得,我这么一个普通的附属医院教授,竟然杨老师百忙之中来校门口迎接,不禁联想起季羡林先生在大学生开学时为学生看守行李。何其相似的情节,何其朴实无华的关爱。。。

杨老师始终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印象中一直是干净的衬衫,非常优雅的气质。我们会铭记杨老师在质谱仪器研发方面的贡献,会感恩杨老师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和支持!杨老师,您没有离去,您会始终活在我们心里。

爱军 泣拜

2021年6月2日

作者为中山医院心研所,孙爱军。

——孙爱军    2021年6月2日

×

痛悼杨芃原教授

2021年5月31日,恩师杨芃原教授在与胃癌抗争10个月之后,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还是难以接受。翻看十几年来跟随他一起工作的一个个文件夹,一张张照片,忍不住微笑,禁不住恸哭。惟愿天堂也有冰可乐,有质谱仪,有很多很多的书,却不再有病痛,杨老师您一路走好!

杨老师是幸运的,有爱他的亲人,在病床边默默地陪伴他度过10个月的日日夜夜;有关心他的领导、同事、朋友帮他寻医问药,从天南海北络绎不绝地来看望他;有尊敬他的学生和部下,买枕头、送路由器,让他在病床上可以靠的舒服一点,可以上网,可以工作。

杨老师又是不幸的,医学界对晚期胃癌仍然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只能看着他一天天消瘦,被病魔夺走。虽说年过七十,杨老师的身体素质却是很好的。如果没有生病,杨老师为推动生物、医学、化学和工程等学科交叉发展,为推动中国蛋白质组学事业发展,为推动质谱仪国产化事业发展,一定还可以做更多的贡献,可惜世上从来没有那么多如果。

杨老师是一个博学的专家,横跨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和质谱仪器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对每个领域都非常精通,对蛋白质组学、微流控芯片、单细胞组学等科学前沿有非常敏锐的感觉。这些知识的获得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从枫林校区到江湾校区的地铁上、校车上,在高铁上,在飞机上,从一本本书里学来的,是在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双肩包,在一个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跟学生一样坐在第一排举手提问,和专家一起讨论思考得来的。

杨老师是一个宽厚的老师,爱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杨老师的办公室有很多奖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那块牌子放在正中央。因为考虑到经费有限,在确定出国开会同学的名单时,老师们慎之又慎,但是杨老师却批评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年三十的晚上,杨老师总会送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给大家,这些诗的字我都认识,但是意思却要琢磨一下才能懂,如今想来,不禁莞尔。每个年三十的晚上,总会有几轮大红包雨,学生们都早早地举起手机等着,我的手气不大好,很少抢到红包。杨老师自己的生活却是极简朴的,手机屏幕坏了很久也没换,一个跟随他天南海北奔走的瑞士军刀牌双肩包带子早都磨损了,一双系带的棕色皮鞋鞋面也是磨白的,有条西裤的边都翻出来了。一杯咖啡就算早中饭,晚饭通常是在七八点让学生去东安路的黑暗料理摊上买一份炒面,后来校门口没有摆摊了,就去小店买一份大馄饨。如果杨老师的饮食有规律一点,不要这样劳累和拼命,也许不会罹患这样的疾病。

杨老师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从来没有见到他发脾气,很生气的时候顶多皱着眉头说话。被病魔折磨十个月,从来没有见他情绪失控过,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只有在疼得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叫一声。也许要的人才能到的多,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人生到底应该怎样活,是应该一直理性、谦逊、低调,还是任性、张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不知道。

人的一辈子有长有短,最重要的也许不是长度,是宽度和厚度。到世上走一回,自己精彩地活过,也真诚地帮助过别人,即使离开了,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辈子,值了!

——余红秀    2021年6月2日

×

尊敬的杨芃原教授家人:

惊悉杨教授去逝,非常震惊,令人悲伤。我代表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向杨教授家人致哀,沉痛哀悼杨教授。

我们在海外的学者常有跟杨教授交流互动。 杨教授学识渊博,做事认真,为人善良,谦逊,热情。 他是一位深受大 家尊重,爱戴的质谱专家。他为质谱技术的开拓和普及应用,为质谱仪器的国产化和在生物医疗上的应用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他的去逝是我们质谱界的一大损失。愿杨教授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厉良

Liang Li, President of CASMS

美国华人质谱学会

On behalf of CASMS

——厉良    2021年6月2日

×

沉痛悼念杨芃原教授

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蛋白质组组织 (CNHUPO)前任理事长、复旦大学化学系原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1 年 5 月 31 日 22 点 40 分在上 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 73 岁。

杨芃原,1949 年出生于上海市。先后在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任“十五”国家 973 项目“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共首席科学 家,是 863 专项课题“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组”子课题“重大肝病的比 较蛋白质组”的课题负责人、上海市创新团队项目“肝脏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的 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2013 年任国家 863 计划 “蛋白质测序装备和相关试剂国产化的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杨芃原教授是亚 太蛋白质组组织(AOHUPO)的常务理事、国际蛋白质组组织(HUPO)理事, 中国蛋白质组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CNHUPO 联合创始人,2002-2010 年任 CNHUPO 副主任委员,2011 年-2016 年任第三届 CNHUPO 主任委员,是我 国蛋白质组学的杰出领导人,为中国蛋白质组学的普及和学科快速发展、国际交 流和蛋白质组学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诲永记、风范长存,杨芃原教授千古!

——CNHUPO    2021.06.01

×

In Loving Memory of Prof. Pengyuan Yang

Remembering a pioneering scientist, distinguished leader and our good friend on the journey to advance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We are deeply saddened by the loss of a distinguished colleague and friend in the HUPO community, Prof. Pengyuan Yang, Executive Vice Director of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Principal Researcher of the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 Group, Fudan University. Pengyuan is the pioneer to develop mass spectrometry‐based instrumentation and methodology, when proteomics wasstill in itsinfancy. He wasthe Principal Scientist for National 973 Project “Proteomics for disease study”(2002‐2006) in China. That was the historical period when scientists gradually shift their 2D gel to the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 With his keen vision, he established the very first ESI‐Q‐TOF massspectrometer in China and keep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ectrometry instrum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In particular, his sweet work in developing a series of glycoproteomics techniques and informatic tools will remain great legacy to benefit the study of the highly complex glycobiology. 

 

We are so grateful to have Pengyuan with his life‐long contribution to HUPO. Until the laststage in hislife, Pengyuan ha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Human Proteome Project (HPP) under HUPO. He has been elected as our council members of HUPO. He is the past member‐at‐large of Human Proteome Project (HPP), a key role to direct and coordinate the activities of HPP. He is the leading core members under the Human Disease Glycomics/Proteome Initiative (HGPI), an activity aiming at development of disease‐related glycomics/glycoproteomics analysis techniques. Align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fforts under the chromosome‐centric Human Proteome Project (C‐HPP), he is also leading a team to decode the protein compositions of chromosome‐8 and understand the biological context of the protein parts list. PangYuan’s passion,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proteomics community are highly recognized and appreciated.

 

We believe that the spirits of PengYuan will live on. Hislegacy will be inherited by more researchers and continue to contribute to create new generation of instruments, applic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precision medicine. On behave of HUPO, we would like offer our condolences to Pengyuan 's family.

Yu‐Ju Chen, President

Susan E Weintraub, Vice President

Henning Hermjakob, Secretary‐general

On behave of 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

——Yu‐Ju Chen    2021.06.01

×

深切悼念杨芃原教授

惊闻杨芃原教授因病不幸逝世,不甚悲痛。杨芃原教授是中国蛋白质组学和 质谱仪器技术的杰出引领科学家,为中国蛋白质组学和质谱仪器的发展和人才培 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蛋白质组学和分析化学领域的重大损 失!

作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修饰蛋白质规模化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项 目的指导专家,杨芃原教授全程指导了项目的准备、启动、中期和结题过程;其 严谨的治学作风、严格的学术要求、儒雅宽厚的待人,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指导、 支持和鼓励。杨芃原教授提出的多个重大科学问题一直是我们继续努力和奋斗的 方向;我们会谨记他的殷切希望,在蛋白质组学和质谱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领域继 续努力!

教诲永记、风范长存,杨芃原教授千古!

王方军,叶明亮

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技术研究团队(180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方军,叶明亮    2021.06.01

×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唁 电

尊敬的杨芃原教授家人:

惊悉杨芃原教授驾鹤西去,为我国质谱界痛失一位卓越的专家我们感到无比震惊和悲痛,在此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向杨教授家人致以深切的慰问。

杨芃原教授曾是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常务理事,从事质谱前沿应用及质谱仪器研制数十年,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我国质谱事业的发展。杨教授在促进我国质谱技术的前沿应用、蛋白质组学发展、质谱仪器研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执着和奉献,他的风范和风趣,他的激励和教诲,给他的学生和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教授的一生培养出了一批质谱应用及产业化的高端人才,他们将继承杨教授的事业,在质谱应用、精准医学、质谱国产化等领域,继续矢志不渝地探索奋斗,为使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砥砺前行。

杨芃原教授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2021年6月02日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2021年6月02日

×

杨芃原同志治丧小组:

惊悉杨芃原教授辞世,我们深感悲痛,专电致唁,并慰哀衷。

杨芃原教授是造诣很高、卓有建树的科学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对我国质谱仪器等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突出的贡献,并培养了诸多颇有建树的仪器科技人才。他潜心研究、忘我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奋斗。

现谨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向杨芃原同志的家人致以深切的慰问。

杨芃原教授千古!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2021年6月02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2021年6月02日

×

厦门华厦学院师生沉痛悼念杨芃原老校长

厦门华厦学院信息服务 昨天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厦门华厦学院原校长杨芃原教授!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与世长辞,享年72岁。

杨芃原教授生于1949年,是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复旦大学原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在生物质谱新技术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新方法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在质谱仪器的研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长期的卓越贡献。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蛋白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院医学系统生物系系主任,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织理事长,国际蛋白质组织理事,国家蛋白质基础研究专题专家组成员,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杨芃原教授热爱国家教育事业,尤其关心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于2017年4月接受学校董事会的邀聘,担任华厦学院第四任校长。在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杨校长带领华厦人继往开来、克难奋进,推动华厦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进步。

为了让华厦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他倡导致力发展新工科,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工科类应用性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参加教学工作会议,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组建高素质的教科研团队,他提出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不辞劳苦亲自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倾尽全力招揽英彦才俊,并推进实施了为引进人才发放安家费、在省内率先推行企业年金等举措,为学校的本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了践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念,他推动成立二级学院,亲自参与筹划二级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了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他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建设项目实施,努力为学校争取更多有利条件,促进学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顺利通过福建省学士学位授予评估,本科内涵建设不断夯实,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杨校长不仅在任期间为学校的办学发展殚精竭虑,即使在患重病住院治疗期间,仍心系华厦,多次向厦门市华厦教育基金会捐款,设立“杨芃原基金”,用于校园建设、学生培养、教师提升等项目建设,为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华厦的深情厚爱更是激励着华厦人热爱华厦、以校为荣,凝心聚力为华厦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杨芃原校长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化学专业领域的博士研究生等卓越人才。他为华厦学院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杰出功绩和音容笑貌必将永远铭记在所有华厦人的心中!

敬爱的杨芃原老校长,您一路走好!

厦门华厦学院全体师生 谨悼

2021年6月1日

——厦门华厦学院全体师生     2021.06.01

×

惊闻杨芃原教授辞世深感悲痛。

杨芃原教授为中国分析化学和蛋白质组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国内第一台电喷雾离子源高分辨串级时间飞行质谱仪器的诞生,到推动微流控芯片蓬勃发展,乃至将发展蛋白质组新技术提升到国家层面,无不体现了杨芃原教授的才华横溢、高瞻远瞩;在无数次国家级项目的策划、立项、评审、跟踪和结题会议上,都能看到他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身影;每一次真知灼见的点评,每一句春风化雨的鼓励,每一个平易近人的微笑,照亮了无数青年学者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道路。

长歌当哭,哀思如潮。愿杨芃原教授安息。

二零二一年六月一日

——张玉奎院士     二零二一年六月一日

×

怀念敬爱的杨老师

导师对人一生的影响应该很大吧。这不仅是学术上的,知识获取方法学上的,还有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为人方面的。记录一点我个人的感受和印象,希望还能在梦中见到敬爱的杨老师。

为人师表 道德品行

在复旦本科时留校做研究生,当时听邱德仁老师说,复旦分析化学组要来一位学术很厉害的博导,我自然很好奇这尚未谋面的导师,还特意去翻翻字典,原来“芃”字是草木茂盛的意思。见过他和听过他的所有事情后,得出一个结论:杨老师不知道是什么家学,真的是很gentleman,比如他常常教育组里的男生要“绅士”,要主动为女生推门,让女士先走,帮女士搬重物,男士要如何穿正装等。男神一般的杨老师,从来没有和任何女学生有过暧昧。也许大家觉得这个不算什么,可事实是这成为现代社会稀缺的品质。没有“老司机”,没有套路,没有滥用过威权;这是对女性研究生、对女性的尊重,这也使得杨老师组里女生很多,而且大家都非常安心快乐。想来,即使杨老师到了天堂,可能仍旧会给天堂带来纯洁,带来美好,带来公平。从师德、品行方面来说,杨老师绝对是一个楷模。此外杨老师还有一个品格:从来没有在背后说过任何人的坏话。

帮助别人常忽略自己

做实验嘛,导师总会很严厉,更多的可能是恨我们不争气吧。当时研究生时非常害怕杨老师,觉得能躲着就躲着,否则见了导师就跟自己亏欠了他啥似的。我和我大师姐两人,有着一些类似的人生受挫的经历,就是那种天塌了不知道怎么办的经历。比如记得当时,杨老师进门本想跟我说实验进展,忽然停住说:你怎么了?脸色很差啊。我就崩不住说了自己的糟心事儿,杨老师这时似乎忘记了要说啥,而是给我缓冲的时间,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我师姐那次,他甚至还每天去陪着做会儿实验。人生总有磨难,但求学时周围的同学跟自己一样都很楞,一个本来严厉的长者却能够迅速体察,帮助一把,真的是没齿难忘。对很多学生来说,杨老师是亦师亦父般地关心学生。除了直接的学生,几乎每个人回忆和杨老师的接触,都会忆起杨老师对自己的帮助,那他一生该直接帮助了多少人啊。听师兄弟们说,杨老师在自己同癌症病魔斗争时非常痛,但却尽量不用止痛药,在别人探视时必须强忍疼痛,保持清醒。这种总是对别人帮助但对自己严苛甚至残酷的做法,我只能唏嘘不已,因为自己做不到。

很“潮”很年轻

杨老师到复旦时,已经48岁了。我们当然背后会讨论或调侃自己的导师,他有几大特征:首先是在背后你会看到他撒把骑自行车,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穿西装衬衣打领带背双肩包,就像一个耍酷的少年。多年后一个场合唱卡拉OK,杨老师点唱的竟然是当时很流行的陈楚生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刚到复旦时他请学生们到家里,给大家炒菜吃,厨艺很不错;但他自己吃饭却很随意,盒饭了事,这可能是他病灶的主要原因。

基础和应用以及仪器研发

在中国,独创性的基础科学得搞,这是西方传来的;面向重大需求的应用也得搞,这是咱中国需要的。在前沿的蛋白质组学科里,自然是追求基础科学的独创性,但转化到应用的道路漫长、任务艰巨,基础科研本来挑战的就是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还没有转化,就总会有人质疑,搞到一半的有些人也可能会放弃。至于质谱仪器研发,是极其艰苦没文章,而且开路者也不一定能转成产业化,评价更是可能得不到很多好话。杨老师在质谱研发上花了数十年巨大的精力、体力,20几年前实验室里就有车床,他自己画图纸,车零件, 焊电路,接真空,编软件。在提倡影响因子的时代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杨老师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看到杨老师都在坚持,跟着他的学生和后辈们才有了动力坚持。

杨老师经历过文革,曾在内蒙放马,出国后真真是为了报效祖国在90年代回国的。在中国历史的洪流里,他是那批经历苦难,到西方学习,然后尽毕生努力,让中国科研从跟跑到并跑的人,让中国质谱仪器制造从停滞到再启动的人。将来中国有很多地方领跑了,希望大家都还能回望杨老师这辈人的努力。

作为每个曾受过他帮助或教诲的人,我们都会永远怀念杨老师;在为了祖国更强大的道路上(真的不是喊口号),相信杨老师也会永远被人们记得。

——97级研究生 卞利萍

——97级研究生 卞利萍     2021.06.03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唁电

杨芃原教授治丧办公室:

惊悉杨芃原教授不幸因病辞世,不胜哀恸!杨教授一生精勤不倦, 奋斗不息,学者风度犹历历在目,而今骤然谢世,令人惆怅惋惜!杨 芃原教授是我国质谱仪器技术的倡导者,生物质谱技术的开拓者,更 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推动者!杨教授终生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对中 国蛋白质组学、生物质谱技术与仪器研发、微流控技术以及质谱仪器 研制等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影响深远。杨教授 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生物 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向贵院并通过贵院向杨教 授的家属表示沉痛悼念和诚挚慰问!恳切期望杨教授的家属节哀顺 变!

杨芃原教授千古!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

2021 年 6 月 3 日

——杜昱光     2021 年 6 月 3 日

×

追思恩师,我最敬爱的杨老师

2021年5月31日晚,杨老师在与病魔坚强抗争9个多月后,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2021年6月4日下午我们将最后遗体告别;从此,质谱及蛋白质组学界痛失一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我痛失良师。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耕种花”…与杨老师初识是在2008年,我大学四年级慕名来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面试杨老师组直博研究生;初见杨老师时他和蔼、潇洒的样子历历在目。随后有幸跟随杨老师从事糖蛋白质组研究十三载。

十三年间,杨老师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奉献,对后辈的宽容和提携一直深深感染着我。十三年,从求学到成家到工作,杨老师的人生大智慧,一直指引着我。还记得初入学时,杨老师对我们说“我们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为主,培养你们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不只是做实验发文章”,杨老师对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一生受益;还记得我人生第一次组会在上医的亭子间听杨老师眉飞色舞得讲傅立叶变换质谱,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杨老师对科学的热情一直感染着我,数十年有增无减;还记得我毕业时杨老师的寄语:“作为博士国家培养了你们,你们要思考如何好好的报效祖国”,杨老师的胸怀令人敬佩,也许就是从那刻起我决定留校继续科研工作;还记得杨老师在我婚礼现场作为证婚人对我的祝福:“纬倩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基化,糖是元环,我祝愿你们今后的生活事业也如糖一般圆满甜蜜!”。十三年,太多的事情值得回忆,太多的瞬间值得感动。

十三年来,杨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身体很硬朗。杨老师喜欢爬山,每次组里春游或秋游总有这个项目,他体力永远是最好的,一直会鞭策大家努力爬到山顶;印象中没有一次杨老师因病缺席会议或推迟出差;有次感冒发烧,让学生推了台电暖器给他,烤着暖气裹着被子在办公室看文件,自己挺了一天竟然就好了;直到这次病发,谁曾想到一向硬朗的他竟倒下去再也没能起来。

敬爱的杨老师,您对教育科研事业,对您的学生们,同事们给予了太多的关心和爱,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直到被癌症夺去宝贵的生命。作为您的学生痛心不已,愿天堂没有病痛,学生跪拜相送。

——曹纬倩     2021 年 6 月 2 日 晚

×

亲爱的杨老师

很难过得知您永远地离开我们!在大家相互转告这一令人震惊的不幸消息中,往日的时光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能够成为您众学生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的幸运!记得第一次见您时,感受到您的严格,心中很是忐忑。很快我们几个学生在与您不断接触中感受到您的不同。那时,您忙于奔波于厦门与上海中,每每喜欢背着一个破旧的双肩背包,好像一个出门旅游的大学生,同时却还穿着正装系着领带,真让我们感叹到您是复旦别致的一道风景。以至多年后,卞利萍师妹还特意为您买了一个新的双肩背包。

自从作您的学生,就一点点亲身感受到您带给我们大家的变化。您鼓励提倡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报告。在化学系,您第一个提倡学生尤其博士生要练习以英文作报告,即使是小组内报告。当我第一次用英文在系里作博士课题进展报告时,您对我的鼓励仍历历在目。当您第一次要求我们去超市买些小点心饮料来提供给前来听讲座的学生们,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术交流氛围,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您第一次被卞师妹邀请去参加本科新生晚会时,您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言语引来了学生的欢呼,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另一个您!

您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工作中,经常会忘记而错过吃饭时间,以至于经常会让大家从食堂里带些饭菜给您!大家感慨您太不慬得珍惜自己的身体啦!也多次提醒您要注意身体!多年以后,时常从周峰师弟那儿了解到,您还是一如既往地忙于工作,心中敬佩之余也甚是有些担忧!

在复旦学习的三年里,有太多太多难忘的点点滴滴!忘不了多少个夜晚,您同大家一起工作,一同顶着寒风骑车回寝室,忘不了您多次自费慷慨请大家一起吃饭,忘不了您亲自指导我们读英文......。

这些欢乐时光伴随着我在国外的日日夜夜里,真的很想念您!希望您一路走好,您的音容相貌永远会铭刻在我的心中!

——您的学生: 岳贵花    

×

贺福初:追忆杨芃原教授

我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但两日里思绪混乱如麻,无法下笔。方得以稍解悲恸,衔哀致诚,写下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战友——杨芃原教授。

犹记得初识芃原,是2001年的事情。那时正从事遗传学的我和做分析化学的钱小红教授在国内提出并呼吁推动蛋白质组学研究,彼时蛋白质组领域方兴未艾,国际上对组学未来的发展路线也茫无所知,几可谓抢跑阶段。我们求贤若渴,期待在蛋白质组分析技术领域有强劲基础的创始人加入进来,这不仅仅是为了一两项研究,更是为了新学科的设立和新事业的奠基,分量之重,不言而喻。众里寻他,在陈竺先生的引荐下,有幸与芃原初识,当时他正是在分析化学这个成熟的领域意气风发的时候。听完我的一番介绍,他竟毫不犹豫选择加入了蛋白质组学第一个973项目的申报筹备工作。已无法考究当初他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但现在来看,他的这一选择,对于我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实属一大幸事;而对于他个人,则是注定了半生的劳碌与奉献。

得益于芃原的加入,我们的第一仗就旗开得胜。芃原以他独到的见地和视角,丰满了项目的思路和方案,经过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讨论、组稿、再推翻、迭代,从喝茶提神,到咖啡醒脑,再到把酒畅谈,本子出来了,山头也攻下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973项目也顺利得获支持。这是芃原和我一起打的第一仗,也可以说是中国蛋白质组学团队打的第一场定乾坤之战,自此,我们有了立身之本,得天下三分。

973的第二年,国际HUPO在凡尔赛召开了第一届蛋白质组学大会,芃原陪着我一起,带着我们前期论证数轮之后形成的中国方案,在大会上抛出了一记重磅炸弹,拿到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第一个组织(器官)的领导权。我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时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一举跻身国际第一梯队。而在此期间,始终有芃原在我身后,给予了我极大地支持和拥护。

凡尔赛之后,我们回国开始为筹建蛋白质组研究基地、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而筹划、忙碌。他在得知复旦大学有计划组建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时候,第一时间告诉我,这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在北京、上海建立一南一北两个基地,共同推动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全国的传播和普及。为了促成此事,我们一道走访了当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化学领域的院士、杰青,拜访了上海市科委、教委、各机关处办,就为能提出一个拿得出手的、可行的建设方案。我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同时也在为建立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而奔波,没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芃原更是包揽了上海当地的各类事务,生物医学研究院筹建前的两年里,他积极奔走、上下协调,花费了大量的心血。2004年,当时高校内第一个生物医学研究院IBS正式成立。从此,芃原和我携手,搭平台、建制度、找经费、招人才,为生物与医学两个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为我国蛋白质组学事业的发展挥洒着我们的热血与情怀。

地域没有阻隔我们共同的事业,距离也没有影响我们同行的脚步。熟悉芃原的人都知道,他是位“空中飞人”,他这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在凤凰工程论证初期,工作强度、密度难以想象。芃原几乎周周都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辗转,我也是经常两头跑,甚至有多次都一起忙到了大年三十。然而立项的过程并不顺利,我们一度受到重重阻碍。是他积极联络协调教育部,成功说服教育部共同参与到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论证中,这才使得凤凰工程的论证峰回路转。

从相识的第一天起,我们就确立了革命友谊,而这份友谊,也将永存吾心。芃原是个风趣的人,他虽年长我13岁,但一直喊我“老贺”,我开玩笑说我比你小啊,你这样把我喊老了。芃原却说,你带着我们打江山,我们跟着你上!我深知,这声“老贺”,喊出的是他对我毫无保留的信任,对我们的蛋白质组学事业,无比执着的热爱。

芃原深厚的学术功底,充沛的探索热情和他无私真诚的奉献精神,伴随着他的脚步走遍了国内外每一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角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蛋白质组学的年轻人。他一直呼吁“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这是他对我国能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赤子忧心;他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蛋白质组学和质谱仪器的研究与布道,这是他对我国的生命基础科学乃至国民健康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大师情怀。芃原这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事业,芃原这一世,怎不叫人钦佩!

行文方至此,双目已潸然。

我们的基础已经打好,我们的队伍已经壮大,刚刚迎来了蛋白质组学的春天,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一起做,还有很多硬仗要一起打,你怎么就忍心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我们做了如此多肿瘤相关的研究,却让肿瘤从我们身边夺走了你,竟束手无策。可你也知道,在攻克肿瘤的这场战役中,我们终会赢的,因为总有像你我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我们的后辈不会放弃,人类,不会放弃。

芃原,你太累了,好好休息吧!待攻克肿瘤的那一天,我带上捷报、带上酒,再去看你。

你的

20年的好战友

福初

2021年6月2日

——贺福初    2021 年 6 月 2 日

×

追思杨老师——余红秀

我在杨老师身边工作十余年,曾帮他一起撰写生命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申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组建医学系统生物学系。。。电脑里一百多个文件夹记录了杨老师为推动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所做的努力,其中的艰苦难以一一言说。但是,他从不告诉我们他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偶尔见他烦闷的时候抽一根烟。只有一次,他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苦笑着说万一哪天IBS被解散了,让我们做好滚蛋的思想准备。

敬爱的杨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天了,当想起灵车载着杨老师一个人绝尘而去,当想起校园里随风飘摇的那一幅幅挽联,当想起两年前,实验室的同学们还在旁边的第一会议室给杨老师过70岁生日,他笑着切蛋糕的样子历历在目,又是一年生日,我们却在这里追思他,往后再过两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当想起我们这样一个发表了无数跟癌症有关论文的高端研究机构,眼睁睁看着杨老师被病魔带走,却束手无策,我问自己也问别人,做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当想起一个对国家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后的祈求也不过就是一个安静的病房。我慨叹世界变化太快,人生何其渺小,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很快就随风而散。我在心里一遍遍默念挽联上的悼词:“眉间爽气无由见,清言教诲不再闻”,心里涌上一阵阵悲凉。

转念想想,除了最后的这十个月滴水未进,受尽折磨之外,杨老师这一生过得无比精彩。他走过很多地方,交了很多朋友,真诚地帮过很多人。他生病期间,很多人问过我们,是否需要帮忙?因为他的病发现得实在太晚了,大家也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了。他离开之后,朋友、同事和学生用铺天盖地的悼文,一遍遍刻画和描绘他的形象,他博学睿智,他精力充沛,他温文儒雅,他纯粹真诚,他关爱学生,他提携后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杨老师,一提起他,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十年也好,十天也罢,记得也好,忘掉也罢,只要我们大家在相遇时温暖过彼此,互放过光亮,一切就已足够。

癌症的一粒灰,落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珍爱身体,定时体检,有好的身体,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才能护父母周全,才能陪幼儿成长;希望每一个临床医生都能有深切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能解决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负责任,有担当,敢想敢试,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希望每一个病人都相信医生,配合医生,因为生命太过复杂,只有疾病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希望每一个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都有一个安静的书斋,不为做研究而做研究,不为发论文而发论文,在破解未知世界奥秘的道路上,做一名坚定不移、不畏艰辛、敢于冒险的探索者。虽然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癌症和新冠肺炎,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无知和渺小,但是病原的解析和疫苗的研发,又让我们对人类充满信心,对科学充满期待。如果没有科学研究,没有化疗、放疗,没有靶向药,或许杨老师已经更早地离开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把握青春韶华,即使你以后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也请好好利用这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开拓视野,找到自己喜欢也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道路,用杨老师的话说,未来“找一个好老公,找一个好老婆,找一个好工作”,那也没什么可丢人的,奋斗或者躺平都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虽然这辈子我们可能无法有杨老师那样的学术成就,但是起码可以选择做一个温暖真诚的人,希望未来的世界因我们而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