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400-6699-117转1000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原云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源于2000年10月由何大明研究员创立的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经过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十余年的辛勤耕耘逐步发展壮大,并于2012 年6月在云南大学喜庆九十华诞之际正式成立。
研究院由一个中心(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一个平台(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及五个研究室(跨境水资源研究室、山地气候与流域地表过程研究室、河流地貌与泥沙研究室、水域生态与河流健康研究室、区域环境与生态安全研究室)组成,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为主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主体、推进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研究型学院为发展方向,设置三个总体建设目标:建设面向全校的共享科学研究平台和研究生创新平台,促进学校的资源优化和科技创新;凝练国家创新团队,推进大学科建设和交叉,增强学校在国家和国际上的竞争力;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重大目标需求的贡献。

[研究方向]研究院团队核心成员经过长期研究积累,确立了以我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河流为研究主体,重点开展跨境资源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总体思路,并形成了以国际河流与高原山地环境研究为主体的水文过程与跨境影响、水域生态功能与河流健康、地缘合作与跨境生态安全、陆疆环境监测评价与生态修复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师资队伍]目前研究院共有教职工24人,其中21人具有博士学位,非云南大学学缘教师占88%,具有正(副)高级职称教师13人,依托国家、省、学校的各类人才(团队)培养计划,遴选优秀学术带头人进行培养,重点铸造“国际河流研究”创新团队品牌,培养国内知名学科带头人。现师资队伍中有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中组部“西部之光”人才计划、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层次人才。

[学科与平台]近五年来,研究院立足学校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目标,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学科与平台建设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联合校内优势力量,承担完成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跨境生态安全”项目的各项建设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云南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必要的贡献;以发展推进建设,以建设推动发展,实验室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建设,为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新的平台,经过凝练和历练,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且又年富力强的研究队伍;目前在巩固和推进原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及联合共建国家生态学重点学科的同时,研究院不断拓展新的学科生长点,积极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群,促进“地理学”创新团队的凝练和科教机构能力建设。

[人才培养] 研究院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依托学校“生态学”博士/硕士学位点,培养“跨境生态安全”方向博/硕士生,利用现有学科与平台条件,面向国家跨境资源和生态安全、地缘政治经济合作与环境外交等重大目标需求,为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部门培养跨境资源环境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依托学校“地理学”硕士学位点,独立招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生进行培养;2014年在坚持多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成功申报“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获得批准,实现了研究院学位点零的突破。今后将结合学科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继续推进该特色方向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在立足传统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向宏观、实用和可操作性方向发展,为学生在各专业的研究方面提供全面的和最前沿的理念与方法。

[合作与交流]在巩固和推进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基础上,拓展与美、澳、欧和东南亚等有关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学术交流、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与国外3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以跨境水资源和区域环境为主体的多个国际合作网络;先后与美国“大西洋海岸联盟”(ACC)相关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的AYAD组织(青年发展大使项目)、德国马尔堡大学以及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签订了学术与人员交流、科学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多项合作协议。

[研究成果]通过承担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科技品牌项目以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组织出版“纵向岭谷环境•通道-阻隔作用•跨境生态安全”6部系列专著、“国际河流系列丛书”6部;提交了30余份重要研发成果和18份高层内参;在地理学报、科学通报、AMBO、water International、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荣获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原高山峡谷区大型梯级开发的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项目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被评为“2010年云南十大科技进展”。
经过研究院科研团队多年的研究积淀,创立了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安全维护理论体系,“开拓了亚洲研究的新视野”;发展并初步确立了我国国际河流跨境水分配、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提出并创建了国际河流梯级开发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综合调控技术模式,成功应用于系列国家重大开发工程,并在我国西南及周边毗邻地区推广应用,为解决西南水电开发生态约束和跨境纷争提供了科技支撑;向国家高层提交了系列咨询报告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国际河流与跨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地缘合作与环境外交及维护国家权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形成了一支立足于实际调查,又善于进行理论研究的队伍。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