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00-6699-117转1000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物质在不同状态和演化过程中化学成份、含量和分布的量测科学,是化学科学的分支学科。

本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健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分析化学的挑战和需求日见凸显。南京大学在世纪之交就率先倡导开展“生命分析化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生命分析化学”是研究生命体系中各种成份、结构单元以及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化,建立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分子检测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对生命物质进行特异、灵敏、快速地定性、定量监控,实现分子识别和生物信息提取的一个新兴交叉领域。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为基础,整合了校内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相关优势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级生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平台。追溯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它成立于1952年,学科积累丰厚,底蕴坚实。1981年被首批批准建立博士点,1987年又首批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其间对推动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90年代以来,基于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院士等的奠基和在学科带头人陈洪渊院士的领导下,相继成立分析科学研究所、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校“985”和“211”工程支持下,不失时机地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材料科学交叉融合,开创了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在学校和国内同行的大力支持下,使这一领域得到顺利发展,2004年建立了“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8年在教育部化学类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评为优秀,2011年科技部批准筹建“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通过科技部验收。2014年科技部委托中国化学会组织的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成绩良好。从此,实验室踏上了迅速发展之路。

 

 

 

 

200512月“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教育部验收后,由陈洪渊院士任实验室主任(2004~2008),张玉奎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2008)20092月部重实验室换届,聘任鞠熀先教授为实验室主任(2009~2011),陈洪渊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2011)(教技函[200]14号)。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8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2014年又新通过答辩1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青年千人计划”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名。今后,除继续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外,将更着力扩大博士后研究队伍,充实实验室的研究力量。

     58名固定人员中教授28名、副教授18名、讲师4名、实验技术人员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实验师5人)。人员知识结构合理。科研人员中有46名博士,占总科研人员数的92%;有38名留学或海外工作归国人员,具有较高专业和业务水平。科研骨干年龄35-50岁,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30%,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人员与专业结构比上一评估期有大改善,特别是教授和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明显增加,

实验室成员2009-2013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8项(国家级138项),到校总经费1.63亿元(合同经费3.28亿元)。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取得5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877(IF>5刊物322篇,一区期刊145篇);这些论文已被实验室以外的学者在SCI刊物引用11344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2件;出版专著2部,主编专著、教材6部,撰写专章17章。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4项)、全国性协会科技一等奖3项,各种个人荣誉奖励9项。

本实验室根据当前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分析检测的特点、需求和重大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生命分析化学的基础研究。

实验室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分子的识别功能,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和发展分析测试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发相应的生命分析测试器件、装置与仪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始终把科学发现、科技创新列为第一要务,发现自然规律,认识生命本质;实行创新引领、创新支撑和创新驱动;始终以发展为永恒的主题,建立卓越的团队,形成特色的学科,把实验室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创办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

实验室遵循生命科学中分析测试的特点,继承和发展分析化学学科的传统优势与长期科研积累,面向国家的需求和重大应用的基础科学问题,凝炼成四个研究方向: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检测及仪器装置。近两年的实验室建设实践证明,这四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