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400-6699-117转1000

200510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星系与宇宙学联合实验室200812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分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部(上海台部)和中国科技大学部(科大部),分别由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负责。实验室主任为王挺贵教授,副主任为袁峰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又元院士。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集中了国内星系和宇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是全国性的、开放的天体物理研究平台。实验室总体目标:建成具有国际领先高精度数值模拟和海量巡天数据分析的星系和宇宙学研究平台;为国家大科学工程,特别是LAMOSTHXMT,提供科学支持;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星系宇宙学研究团队。 

    实验室研究方向: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核活动和黑洞吸积的物理机制,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共同演化。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星系的形成和星系的活动主线,利用解析和半解析方法、数值模拟、大样本统计、高分辨率观测等各种手段开展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的形成和演化、黑洞吸积理论、活动星系核模型、星系大样本统计、高红移星系、星团和银河系结构,黑洞X射线双星等研究。     

    1.研究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 

    实验室研究方向: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宇宙大尺度结构,活动星系核和黑洞物理,实测新技术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星系的形成和星系的活动主线,利用解析和半解析方法、数值模拟、大样本统计、高分辨率观测等各种手段开展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的形成和演化、黑洞吸积理论、活动星系核模型、星系大样本统计、高红移星系、星团和银河系结构,黑洞X射线双星等研究,以及相关实测新技术方法的研究。 

    2.实验室近期研究工作重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 

    科学研究:以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中国LAMOST项目为依托,开展大样本的星系和银河系巡天观测;推动和参与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WSO/UV)和国内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项目;积极参与我国南极天文观测活动;利用国内外大型观测设备,积极开展活动星系核(AGN)、高红移星系、X射线双星、以及地外行星系统的观测研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黑洞吸积过程的研究;开展黑洞吸积盘、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的解析理论研究;完成LAMOST焦面系统的建设与调试。 

    人才培养:三年内,实验室将培养研究生4050人,引进杰出人才23人。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15人。实验室内部将每年组织610次学科基础和前沿讲座。每两年组织一次面向全国的系列性天体物理基础和前沿学术讲座。 

    条件建设:实验室近期将完善和扩充高性能并行计算系统,主要用于处理高分辨数值模拟结果,也可同时进行一些并行数值模拟。实验室已经拥有多套天文观测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包括高性能SDSS光谱与测光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高能天文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多波段巡天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等。近期将结合LAMOST项目,建立LAMOST海量光谱数据库。实验室拥有包括先进光学焦面系统设计与测试系统的实测新技术平台。 

    3.实验室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规划: 

    完善高精度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和实测新技术三个方面的星系和宇宙学研究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解决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 提高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下一代大型天文设备提供战略科学需求,概念设计,并主导或参与有关天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使实验室成为国内星系的形成和活动性、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开展深入有效的国际合作,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星系宇宙学研究团队。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