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毒跑道:符合国家标准却未必安全?

2016.6.14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异味操场”事件发生后,“毒跑道”话题再度成为公众焦点。昨日,在记者会上,官方 通报了该小学塑胶跑道检测结果,称“符合国标”。而家长对“合格”跑道仍存质疑要求停课,又有多名相关学者指出,“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但并不代表跑道无 毒”。

  中小学“毒跑道”事件频发,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及四川等地,均有学校新铺设的跑道散发刺鼻气 味,并有多名学生出现流鼻血、咳嗽、头晕和反复发烧等症状。而事发学校的回应和官方检测结果,都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由于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官方检测亦 未能平息风波,尤其是事发学校不乏挤破头也要进的名校和学费高昂的贵族学校,反而进一步激化“花钱也买不来安全”的社会焦虑。

  符合 国标并不等于无毒,是多位学者的一致态度。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目前对跑道的检测仅局限于对跑道本身的塑胶颗粒含量检测,并不包含气体检测,而且检 测项目很有限,几种被限制的有害物质根本无法覆盖实际跑道可能散发的有害化学气体。也就是说,现在做的检测只能检测出塑胶跑道的物理性参数,而有机物释放 的参数根本没有纳入在内,但跑道之所以会有刺鼻气味,很可能是源于施工中的有机溶剂,如果检测既不考虑铺设工艺也不包含挥发性气体,检测结果达不达标自然 也证明不了刺鼻气味有毒无毒。

  据行业人士透露,这是个“靠良心和自觉支撑的行业”,因为塑胶跑道的国家标准只是推荐标准根本不是强 制标准,即使不达标也难以追责。而且,有塑胶跑道厂家负责人表示,这一行没有具体的检测验收和施工规范,甚至有些专家“封个红包就能放宽标准”。事前监管 没做好,事后监管更糟糕,难怪只能靠自觉和良心了。企业必然趋利,安全标准、检测、监管本来就是为了对趋利的企业造成约束,进而保障公众的安全。如果到了 必须靠自觉和良心才能生产安全产品的地步,说明从标准到监管的整个安全检验体系都是失效的。

  符合国标却未必安全,归根结底,就是国标的问题了。曾参与制定国标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陈建定在一篇文章中披露,2011年国家标准委最终颁布的田径场地相关标准中,删除了报批稿关于有机溶剂 (V O C )的限量,而对苯类溶剂、T D I限量作了放宽调整。在一个过度宽松的标准下,趋利的企业争相用更低廉的价格去竞争,结果就是合法地使用 了可能有害的物质,最终逼迫整个行业走上低价并可能有害的道路。

  塑胶跑道不是唯一,很多行业都存在同样的标准过低问题,尤其部分行 业标准的制定者就是行业的龙头老大,又做裁判又下场踢球,“吹黑哨”为自己放行是必然之举。当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2010年出台的新奶业标准仍被诟 病为全球最低;由于别国禁用的成分在我国却符合国标,有外资日化品公司就在中国生产和其他国家标准不一的、含有别国禁用成分的产品——— 最可怕的是,这 一切都是合法的。

  “毒跑道”屡禁不止,拷问的不仅是企业的良心,更是国标的有效性。如果符合国标却并不能保证安全,就是在纵容整个 社会合法互害。一个生产三聚氰胺奶粉的人,把孩子送去铺了“毒跑道”的学校上学,回家后他们都用了含有可能有害物质的沐浴液——— 在这个领域中的加害 者,在另一个领域就可能成为受害者,没有人能够幸免。把烂了的根挖掉,重新播种,才可能长出新芽。改变,从国家标准的重新设定开始,不只是标准本身的改 进,而是整个标准制定过程的变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