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重磅!国家基金委对医学科研资助做出重大调整!

2023.11.19

  近日,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的一系列改革,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接受专访。其中,围绕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医学科研资助需求与政策调研情况,窦贤康主任对调研目的和明年国家基金委改革做出重要指示:

  窦贤康表示:医学与“四个面向”的每一个“面向”都密切相关,这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持续优化医学科学基金管理,加强临床医学科学家资助力度,促进医学科学高质量发展

  医生搞科研发论文是好事,但要符合现实规律,不能提不切实际的要求,逼着医生为了晋升去发一些无用的论文。我们计划明年进行试点,加强临床医学科学家资助力度,为愿意做科研的优秀医生单列一个赛道,增加杰青名额。我们要求申请者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要有兴趣做科研,鼓励他们与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合作。此外,以往的专家评委大多是做基础研究的专家,我们将在这个版块调整评委构成,三分之二左右的专家应该是医生,三分之一左右是做研究的学者。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孙瑞娟研究员等专家发文介绍了临床专项和双负责人制度等改革内容。

  1、临床专项

  尽管我国医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但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整体优势,总体医学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临床及转化研究是其中的突出短板。医学科学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医学研究资助格局,探索加大支持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临床实践为目标的临床与转化基础研究。2021年开始在面上项目设立“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问题探索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临床专项”),鼓励申请人从临床诊疗实践出发,基于临床发现的新现象或诊疗瓶颈,凝练出临床问题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充分利用临床资源,开展创新研究,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技术、方法或策略的科学支撑。

  2021—2022年度,医学科学部共收到“临床专项”项目申请3147项,其中2021年度申请1662项,2022年度申请1485项。2021年首次启动专项申报,当年遴选出72项比较符合指南的项目申请,资助直接经费60万~80万元/项。2022年度项目指南突出强调了本专项支持开展的研究方向,说明了申请中存在的问题,评审中对不符合指南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经过评审,最终80项申请获得资助,直接经费平均资助强度70万元/项。

  获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以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人员为主。从项目负责人专业背景来看,临床医学占比最高(81.58%),其次为基础医学(12.5%)。非临床医学背景的项目负责人研究团队几乎都有临床医生作为合作者,亦或具有良好的临床研究平台作为支撑。从项目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情况看,申请项目来自345家依托单位,获资助的152项申请项目分布于55家单位,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建设高校附属医院以及研究型医院。

  “临床专项”项目申请的几点建议:

  (1)从临床实践中选题,解决临床诊疗瓶颈

  “临床专项”项目申报中,基础研究人员需要与临床医生加强合作,从临床一线工作的难点痛点中选题,开展针对临床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重视对临床组织样本或临床信息的分析,研究成果不应只是实验室中的数据,而是能够真正揭示人类疾病本质、能够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应用。临床研究人员则需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病例资源,从临床第一手资料中发掘问题,重视对临床问题的思考和凝练,开展基于解决临床科学问题的医学研究,避免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

  (2)针对临床重要现象或难题,凝练关键科学问题

  “临床专项”的设立旨在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临床医生从临床现象或问题中找准突破口,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临床问题进行梳理和分解,凝练出临床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揭示临床问题背后的基础理论或技术原理,促进临床问题的解决,提升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水平。

  (3)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共性科学问题

  从目前专项申请项目看,真正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项目还很少,一些项目只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不同学科技术手段的生搬硬套、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松散组合,只有形式上的“交叉”并无实质上的“融合”,表现出“重方案手段,轻内容思想”的本末倒置现象。而真正的学科交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通过挖掘学科间的共性问题,整合关键科学问题,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思想、提出创新理论、产生创新成果。

  (4)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追求卓越医学创新

  各级管理部门应共同营造潜心研究、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探索建立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特点的评价体系。“临床专项”作为医学科学部倡议的具体落地措施之一,通过加大对临床科学问题研究项目的支持,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贯通,加强临床医学人才和临床科学家的培养,推动提高医学科技创新水平。

  2、双负责人制度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科研项目均采用单一负责人制度,由项目负责人与参与人共同完成项目。对于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般采用“课题组”制,将项目团队分为多个独立的课题组,形成“项目负责人+课题组”形式。每个课题组有独立的研究计划和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通过与课题组负责人合作完成项目。单一负责人制度的优势在于管理方便,但对负责人要求极高,需要有科研和管理的双重能力。重大科研项目的目标性非常强,项目负责人往往过于注重科研目标的实现,而对团队成员决策参与和制度建设方面有欠缺。因此,有学者建议在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中建立双负责人制度,两位负责人实行分工,既可以减轻负责人过多的职能与负担,又能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共同项目负责人(M-PI)制度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项目的重要特征,目前NIH多种研究类项目已采用M-PI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2022年通过生命与医学板块专项项目,首次试点在“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机制和干预策略”“器官移植免疫稳态重塑及调控”和“肺癌精准诊疗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三个专项项目中设立Co-PI制联合研究模式,要求每项项目必须由两位申请人联合申请(依托单位可以相同或不同),其中一位申请人必须为临床医生,另一位申请人为基础研究人员(可以跨学科领域);一方申请人不作为另一方申请项目的项目组成员,联合申请双方围绕同一个研究目标,分别撰写申请书,但须填写相同的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后分别标注“联合申请A”和“联合申请B”。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获得资助后,2位联合申请人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获得独立的项目批准号,项目依托单位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填报申请书时要求申请书正文开始部分,应首先说明联合申请的两个项目共同的研究题目、立项背景、共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框架,具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合作分工;随后应按照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填写各自负责的研究内容、实验设计以及其他各部分内容。申请应体现强强联合,开展互补的实质性研究工作,项目评审时对联合申请进行整体评审。申请书附件材料中需提供联合申请协议书,联合申请双方必须共同签字并由所在依托单位盖章,不可用只有单方签字的信函替代。指南发布后,三个专项共收到联合申请175对,最终资助19对。获资助项目明显体现出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优势互补。申请人和评审专家认为,这种Co-PI模式有助于激励基础和临床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引导临床—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前,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出于鼓励多学科交叉的考虑,也在推动Co-PI制联合研究项目,如“‘未病’的生物基础与数学表征”和“音乐与脑科学”等项目,指南要求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团队进行协同攻关,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互补,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和独特研究范式,但是项目负责人依然只有一位。医学科学部设置1个题目、2位实质性项目负责人的尝试,有利于调动合作者的积极性。我们期待Co-PI或者M-PI的研究模式通过不同方式的实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