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技术丨联合粉磨系统研磨体堆积密度的确认及分析

2020.8.31

  在粉磨专业教科书上已经给出了普通磨机一、二仓研磨体堆积密度的经验数据,这些经验数据帮助水泥工作者在计算磨机装载量时提供了很多方便。随着行业环保要求的逐步升级,海螺集团水泥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Φ4.2m×13m联合粉磨系统的大量普及,钢球平均球径也呈下降态势。由于该型磨机两仓平均球径比传统的普通磨机分别降低了40mm和10mm左右,进行研磨体级配时再沿用经验数据已明显不适宜了,为此,笔者利用在巴中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投产的Φ4.2m×13m磨机,分三个阶段加球测量研磨体堆积密度,在数据核对整理过程中,通过认证比对,对研磨体堆积密度进行了复核并提出了新的经验数据。

  1

  确定堆积密度(容重)的意义

  磨机止料后至磨主电动机停机一般都留有5~8 min的排料时间,这样做的目的,通常理解是为了减轻系统设备在下次开机时的启动负荷,同时有利于设备检修,但笔者认为从工艺管理上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便于研磨体填充率的检测,通过研磨体的体积变化来判断其磨损量及级配变化,在这些变量的基础上,工艺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提出研磨体补加量及补加球的规格。本文在此考量的主要是补加量的提出依据,而该依据就离不开研磨体的堆积密度,如果我们已测知研磨体的体积减量是A(m3),根据业内共同遵守的经验数据某仓的堆积密度是B(t/m3),即可方便地计算出研磨体的补加量是A×B(t)。

  2

  堆积密度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根据研磨体级配,研磨体堆积密度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学数据,但由于级配的不确定性,它更应该是一个经验数据,且需要在不同负荷的情形下经过多次测量和核对,最后形成一个业界专业人员认可的数据。笔者通过三个阶段磨机带负荷运行的3次测量和核算,来完成不同阶段的研磨体密度数据的收集:

  (1)第一次30%负荷加球,加球量为C(t),磨机摆平后,进磨测得中心高及筒体有效内径和长度,即可算出钢球堆积体积D(m3),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第一个研磨体堆积密度数据&1=C/D(t/m3),这个数据只能是一个参考数据,因为在体积测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尺子是否拉直、球面是否摆平等,同时还有一个第一次的问题,球与球之间是没有水泥熟料颗粒的。

  (2)第二次60%负荷加球,加球量为E(t),进磨测得中心高,算出钢球堆积体积F(m3),我们可以获取第二个研磨体堆积密度数据&2=(C+E)/F(t/m3),而这两个堆积密度&值是不一样的,如何修正这个数据呢?笔者认为可以用E/(F-D),这个数据值介于&1和&2之间。

  (3)第三次90%负荷加球,加球量为G(t),进磨测得中心高,算出堆积体积H(m3),那么&3=(C+E+G)/H(t/m3)。

  这3次测得的堆积密度数据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为此,我们继续采用上述办法进行修正,即G/(H-F)、(G+E)/(H-D),针对一个堆积密度,在我们完成磨机阶段负荷试生产过程中,照此方法就可获得6组数据,然后求算术平均值,所得数据即为研磨体的堆积密度。

  3

  巴中海螺应用4.8t/m3

  堆积密度的问题探讨

  3.1

  一仓研磨体堆积密度的核算

  大家知道普通磨机使用的堆积密度经验数据:一仓是4.5t/m3,二仓是4.6t/m3,对于Φ4.2m×13m联合粉磨系统,笔者所在的技术部门修改为:一仓是4.6t/m3,二仓是4.8t/m3。但在实际运用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吻合现象,

  一仓实测的体积增量数据与理论推算的数据是基本相符的,而磨机二仓研磨体的实测体积增量明显高于理论增量,同时根据体积增量10.82m3及4.8t/m3的堆积密度计算出来的研磨体装载量(51.9t)明显大于实际加球量(48t),此时,二仓挡球圈对体积的影响已纳入思考。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笔者认为:对于Φ4.2m×13m联合粉磨系统来讲,一仓研磨体的堆积密度是4.6t/m3,二仓研磨体的堆积密度是4.7t/m3,厘清这个数据概念对工艺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让研磨体装载量的补充与填充率的测量实现精准对接。


中国散协水泥工程技术专委会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