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3.7.24

banquan20.jpeg

  7月18日,参观者在观看展出的智能设备。本届展会涵盖工业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环保、流体机械与动力传动等专题的多个展区。

banquan20.jpeg

  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一家光能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项目实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如何加快城市转型、聚集创新资源、实现科学发展,是该地区近年来一直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11年5月,鄂尔多斯市开始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年10月,该产业园区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日,由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首届京师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在本次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上,教育部、环境保护部、中国神华集团、中国水务集团(香港)、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清华大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指数等主题进行了探讨。

  环境评价:调节经济结构

  程立峰(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

  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优化经济发展为主,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调节器,绿色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一是从国家层面,为重大区域发展决策做好支撑。近年来,我们探索完成了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涵盖了20个省,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系统评估了相关重点行业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中长期影响,提出了预防布局性环境风险,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新思路和新机制,相关成果已成为制定国家和地方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是从规划层面,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性、政策性纲领,抓好规划环评就能在决策层面促进开发理念思路和重点优化调整。汶川灾后重建规划环评,江苏沿海区域规划环评等一系列实践表明,规划环评向上与区域战略衔接,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向下具体指导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布局和准入,避免长期性、积累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的重大不利影响,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和生态效应统一。

  三是从产业层面,贯彻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在城市建设等领域规划中,促进重点产业的合理布局和适度发展,着眼于全行业和全流程,从决策源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开发活动中落实循环经济理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效率,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行业增效与节能减排的统一,同时提高燃煤火电等13个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严把准入关口,遏制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防范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健康因素。

  四是从体制机制层面,强化环境保护力度。环境影响评价提高了环境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权重,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排放,推动老污染治理。对重点区域和企业集团,采取环评限制措施,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的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在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评管理从源头防范做出了积极贡献。

  给传统工业添点“绿”

  张世钢(联合国环境署驻中国代表):

  大家知道去年是里约G20的重要年份,联合国主持召开了里约G20的峰会,各国首脑都参加了会议,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二十年进程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

  在这个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整个人类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那么选择一些可实现的途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包括绿色经济。

  目前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我们的人口不断增加,这里第一个就提到了人口的不断增加。目前全球的人口已经达到70亿,可能本世纪内会增加到90亿,这是我们的一个现实情况。其他诱因,还包括经济方面的,比如全球的经济增长在二十世纪已经增加了近20倍。经济活动对于各种原材料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不断增加,已经达到起初的8倍。还有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贸易的不断便利,造成了与运输、出口、技术交换等等有关的排放增加。

  在2008年,环境署首次提出了全球绿色经济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主要是应对全球的经济衰退,环境署希望能够找到一条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的新方式。这个方式既要有它的包容性,也要考虑到它的平等性,使各个利益团体,各个利益群组都会在这里受益,同时它应该是一种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经济方式,是可持续的方式。这个绿色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世界的广泛反响。

  目前,中国已经在绿色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比如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在提高能效方面,以及在绿色认证、绿色标签方面,中国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中国建立绿色经济目前仍存在一些障碍。比如说传统的行业,我们传统的工业,如何更加绿色化,这是一个在中国比较大的问题。

  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唐丁丁(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关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日益突出。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序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中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反思,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采集、狩猎和农耕文明阶段,直到两百多年前,工业革命开始席卷西方世界,工业文明迅速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文明形态,在为人类带来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建立在资源能源大规模消耗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也给工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过去三十年间,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工业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跨国资本将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生产过程转向发展中国家,在不改变发展模式的情况下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压力,但却极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负担。从根本上看,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已经给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当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试图以同样方式发展自己,加入世界富人俱乐部的时候,工业文明固有的不可持续性就凸显出来了,全球环境就会加速逼近危机爆发的临界点。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设想超越工业文明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探索出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我们采取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样的根本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中国应该和其他致力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国家协同携手努力。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已经形成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技术,事实上许多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如果我们能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的有益经验,也存在着超越既有基础设施和发展模式,直接采用新型发展方式的经验就是一种跨越。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除了摆正人与自然关系外,还必须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认识到生态文明虽然着重强调了保护生态顺应自然规律,但自然万物本身不能参与到环境管理中,它们需要致力于守护自然的人们为其代言。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是要力求实现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中国领导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将以人为本确定为核心,如果我们的发展目的真正是为了惠及民众,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发展中破坏民众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而是赋予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司法救济权,这将是保障公民环境权的最有效方式。

  发展:绿色经济核心

  齐晔(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谈到全球困境,大家都能够列出来一系列的困境,这里边包括了我们说几年前的金融危机,包括了目前仍然久拖不绝的经济衰退,债务问题,贫困加剧,气候变化问题,以及长期以来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和困境我们似乎都可以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债务。

  美国有债务的问题,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个债务的问题,是老百姓借了银行的钱,最后还不上了,有一个债务的问题。欧洲的债务问题就不用说了,政府花掉了未来的钱,今天的日子花的是未来的钱。大家都说中国的日子比较好过,中国不存在债务问题,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债务问题已经在去年,特别是在今天,非常明显的显现。有人说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如此,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财政赤字阶段。但是,我们中国更大的一个债务问题是我们资源和环境的债务问题。

  如果给这个绿色经济做一个更加简单的内涵的话,最重要的是要有效保护,并且能够不断改善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生态环境,它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们要能够有效的保护,而且要能够不断的改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