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三步治疗法”治中风

2021.8.06

   患者,女,54岁,2007年9月初诊,中风先期已经在某院住院1月。病情未明显好转。现在见左手足不遂,痛觉全失,口角歪斜,流涎,胸闷泛恶,两颊绯红,头痛阵作,大便五日未行,诊脉沉细,尺部更甚,舌红绛无苔。阅前医药用参、芪、夏、姜等品,服后病势无好转。根据脉证辨为肝肾阴虚,虚阳浮越。用第二步法,益气滋阴,敛阳。方用生脉散加龙骨牡蛎附片加减。药用熟附片、甘草各5g,太子参、麦冬、竹茹各10g,煅牡蛎、龙骨、白芍各20g,五味子10g。10剂加水1500ml武火煎开,文火熬40min,去药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分3次内服。

    二诊:据述服5剂后,左足忽然剧痛,十余小时后疼痛渐消。现左手足知觉微复,脉沉略起,流涎已止。两颊仍红,胸闷泛恶,不思纳食,有气冲感,大便未行,舌仍光而无苔,近几日来汗出透衣。治从上方出入,上方去竹茹加桂枝5g,生首乌20g,5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前方服后,汗出大减,食后胸闷依然,舌根已有微苔,心下悸,原方去桂枝加鸡内金、炙黄芪、茯苓各10g,怀牛膝20g,神曲12g。10剂后脉沉已起,舌根微苔更向外展,胃纳增,腑气通,胸闷减,左足功能显著恢复。心下悸依然,上方去首乌、熟附片、内金,加郁金9g,又进三剂后,搀扶能行,舌中已有微苔,心下悸亦减,惟手足有麻木感,险期已过,可望渐入坦途,原方加红花10g,嘱服三剂。后改用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加减善后。1年后随访已恢复如常人。

    病例讨论

    中风乃危笃之症,前人有偏枯、风痱、风癔、风痹之分,又有中经、中络、 中脏,中腑之别。元刘河间根据中风多由肾阴亏虚,孤阳暴越的理论制成地黄饮子治疗中风,明、清以来多用为主方,但观其疗效,少则数月,多至年余。至清张伯龙用“潜镇摄纳”四字为纲,潜镇者,即潜阳镇逆,其主药如珍珠母、石决明、生牡蛎、龙骨、磁石、赭石等;摄纳者,固阴益液也,如地黄饮子去附子、肉桂等方也。至张锡纯,则认为中风一症多由脑中充血引起,故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更佐以重镇之品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清热熄风之药,治愈率进一步提高,病程进一步缩短。

    余鉴于此,经反复临床实践,认为中风一病,可分三步治疗。第一步:分清“闭”“脱”,闭者宜开,脱者宜固,痰多者涤之,便闭者下之,汗多者敛之,气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因为中风皆由气火上升,迫血上涌,冲之于脑而成。由于所冲之部位有别,各人秉体不同,虚实寒热有异,各种证候会错综出现,只要抓住“闭”“脱”辨证论治这一纲领,就不至于有所差错。此阶段一过,剩下的就是脑中之血和肝肾阴虚罢了,故第二步即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清热熄风之法。第三步用益气通络滋阴之法,用地黄饮子或补阳还五汤加减。此外配合针灸治疗,俾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善后之计也。

    本文虽名“三步治疗法”治中风,但三步交替互用。且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牛膝对肢体疼痛麻木有很好的疗效。若遇体实健壮者,牛膝可用至30~50g,《本草纲目》云:“牛膝一味苦酸平无毒,滋补之功如牛,其茎节粗大如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能补肝肾,去恶血,久服轻身耐老”。用于中风有攻中寓补之功,且其性必下行,是治中风的理想药物。此例曾住某院治疗1月无效,后医又用辛燥劫液之剂,使肾阴枯竭,舌光无苔,龙雷之火因而飞越,余治疗实施终坚持用滋阴药,加入龙、牡收涩之品,舌苔渐生,诸症很快消失而愈。后用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加减善后,巩固疗效。针灸治疗贯穿于三步治疗过程中,以达疏风通络、助药力布达脉络之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