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华为高喊“活下去”,寒气已到IVD!

2022.8.24

  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一篇《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

  文章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我记得2018年,万科也曾喊“活下去”,4年后,万科活了下来,“恒大、融创、富力们”,纷纷倒下了。如今,华为都在喊“活下来”,不禁对IVD行业的未来产生了思考。

  在新冠“黑天鹅”之前,IVD行业一直保持稳步发展的节奏。新冠的到来,改变了整个IVD的发展环境,绝大部分企业都把业务的重心转移到了新冠试剂有关的产业链中,当然也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3年中,做新冠核酸、抗原、抗体试剂的企业们一飞冲天,涌现出大量的“巨头”,如,宝太、圣湘、明德、东方、艾康、热景等等。

  针对新冠疫情,应该两面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疫情对试剂的需求确实拉高了企业的业绩,但同时集采也在极力的降低价格,利润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防疫挤压了其他IVD产品的应用空间,常规产品销售远不如从前,同时疫情花费对医保和地方财政都是极大地负担,未来不排除在卫生费用支出方面极度的压缩,或者结算周期变长。

  寒气其实早已经飘到了IVD行业。IVD行业未来3年会不会过紧日子?一定会的。

  人才需求降温。从2021年中开始,业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优化人员,大批量的员工流向市场。从招聘需求上也能看出,行业的高新诚聘变少了,企业更加理性,不再盲目扩张人数。未来IVD行业的求职将不会再像之前高价抢核酸研发、抗原研发那么的疯狂和夸张,薪资水平会回归正常市场。

  产线收缩。据我所知,几家大的IVD企业已经在收缩产线了,一些在研的边缘项目都直接砍掉了,集中力量发展主航道。近几年,新冠赚钱的企业都在强调IVD产线我全要,并且还要自己造。但其实,已经有不少企业深陷其中。无论是分子还是发光,真正要投入研发并且在未来市场想占据一席之地,需要花费的时间、人力、金钱的成本都不容小觑,就算做出来了市场还充满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谨慎,免得摊子铺的太大了,万一投入不能雨露均沾,步子一大,就容易扯到蛋。

  投资并购须谨慎。买买买也是扩大企业规模和产业实力的手段。疫情以来,多家IVD企业实现了投资并购,如迈瑞收购海肽、圣湘入股真迈、万孚收购天深等,都是不小的手笔。另外,行业内千万级别的投资也有很多。不过,当下整个市场估值也在走低,IVD上市企业大部分市值与高点相比都已经腰斩了。投资并购要充分考虑未来空间,千万别高价买个烫手山芋。

  现金为王,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年中报发布后,不少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大涨,伴随而来的是应收账款的激增,金域、迪安、凯普、兰卫等都首当其冲。这其中很多都是核酸检测的费用,政府肯定不会赖账,但结款时间不好说。不过整体上看,IVD企业都比较保守,大部分企业账上都趴着大量的现金在吃利息,迈瑞董事长曾公开表示,账上趴着近200亿现金。目前来看,IVD企业最大的投入还是在建设产业园这种实体,行业内至少有100亿的投入都是在给自己建房子。只要不是去跨界做药、投资新能源,风险都不算大。

  集采压近,利润大降。前几天说四大集采合围医疗,IVD今年各种最低价联动一点也不少,发光、生化已经开始,未来必然是集采为王。集采一方面是降价,另一方面是市场洗牌。对IVD企业来说,机会好能做到以量换价,不然的话就要被某个市场清出去。40%左右的降价对IVD企业来说,虽然还能保证生存,但其实已经把利润都交出去了,还要给合作伙伴一定的分成,对应到公司,就是要压缩经营成本。当你感觉到公司在加强考勤、严控打印纸的时候,一场内部斗争已经展开了。

  新冠退潮,常规产品难推。无论海外还是国内,新冠产品本质还是一个被动的需求,是买方主动拉动的,并不是卖方市场教育驱动的。所以卖新冠和卖其他常规产品不一样。我也和不少IVD公司销售交流过,新冠以来,常规产品市场增长并不大,好多还是卖新冠搭进去的。分子、发光、生化以后必然是越来越不好卖了。看看现在的招标,进口设备都是白菜价进院抢试剂市场,可见竞争有多激烈。

  华为都在喊“活下去”,相信整个IVD产业的企业不一定比其更有眼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IVD人也应当高筑墙,广积粮,积极应对变化,未雨绸缪。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