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刘敦一:仪器应用全球共享 中国的仪器研发要从高端入手

2013.12.25

造自己的仪器从高端入手、紧跟应用需求

  地质学研究需要高精尖的仪器,刘敦一教授领导的团队不只是在使用最先进的仪器,同时也在研发我国自己的仪器,自主研发了二次离子质谱和串联飞行时间质谱的关键部件和关键技术、新产品、新装置和计算机软件等19项,申报了18项ZL,已获2项国内发明ZL和1项国外发明ZL授权。

  从高端入手、紧跟应用需求

  关于中国自己的质谱仪器研发和制造,刘敦一教授谈了几点中肯的体会和看法。首先,他强调:中国必须造自己的仪器。“全靠国外的仪器,中国在国防、经济等领域将受制于人,国家没有安全感。全靠国外的商品化仪器,中国的研究也走不到第一线,因为发明创造必须有第一手别人还没有的技术、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不能等着人家商品化后再使用,那就相当落后了。老一代以及和我同辈的质谱学家,从60年代初就开始研发仪器,但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加工条件、以及电子学的发展程度比较落后,远不如国外水平,造出的仪器几乎没人要。”

  其次,刘教授认为国家资助的仪器研发必须要瞄准高端,攻克核心技术:“高端、核心技术问题解决了,造出了高端的仪器,然后再推广量大面广的仪器就比较容易了。”

  刘教授还强调仪器研发时就应从应用需求开始,注重应用,每款仪器的研发立项要针对相关的应用课题;仪器研发一成功,马上就能发表研究文章。这样更能有效体现该款仪器的优缺点,今后需要在哪里进行改进,在满足某方面应用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商品化和规模化推广。

84034_201312250957213.jpg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新址

  十一.五项目攻关: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研发

  本着研发高端技术的思路进行实践,2011年6月,刘敦一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研究与开发”通过了验收。

  课题组开展了大型质谱仪研究实验平台搭建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一次离子气体源的研制及新型离子源的创新研究,研制出自动换样系统及三维微聚焦移动样品台、二次离子源及二次质谱接口、离子阱离子反应装置、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TOF专用高速数字转换器以及二次离子质谱总控系统及软件系统等关键部件,并开展了其应用示范及产业化研究。

  课题组研制成功了双等离子体气体源,提供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作为SHRIMPII大型二次离子探针质谱的核心关键部件,提高了仪器有效机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十二.五仪器专项攻关:研发高分辨、高精度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

  2011年10月,刘敦一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申请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正式启动。开发用于高精度同位素丰度分析的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新技术,研制两台分别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的TOF-SIMS-SI和TOF-SIMS-REE仪器,为岩石成因学、矿床成因学、地球环境、气候变化、月球及行星演化等热点研究领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撑。

  刘教授指出,地质上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质谱,以前以及所有已经商品化的都是磁式质谱。飞行时间技术在近年来大幅提高了分辨率和灵敏度,提供了该项目研发的可能性;随着近年来高速离子接收器的问世,用于高精度同位素分析的TOF-SIMS更有了技术基础。刘教授表示,该项目是“吃螃蟹”的,有挑战有风险:“这种仪器的研发前人没有做过,国外也没人做,属于全球首创技术。”

  仪器研发不能缺少人才和加工技术

  刘敦一教授谈到,现在国内的状态是用仪器的多,而真正懂仪器的并不多,真正设计一种新型仪器的能力比较弱,要想从根本改变我们国家仪器研发的状况,一方面需要花大力气培养真正懂仪器,有设计能力的,有苦行僧精神的年轻人才;另外一方面要强化加工能力,建立一些高级、精密的加工中心。“所幸是,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

  附录:刘敦一教授简介

  刘敦一长期从事质谱技术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科带头人。在早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学、超高压变质岩定年、蛇绿岩定年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首次发现并厘定了38亿年和38.5亿年我国最老岩石和锆石。

  刘敦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家。

  刘敦一,1937 年4月生,男,黑龙江人。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1962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同位素地质及其技术方法研究。期间多次出国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研究或短期学术访问;曾长期担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和同位素地质开放实验室主任;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至今,任国家大型仪器中心“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曾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92—2000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提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IGCP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1999年至今)、现任中国国际前寒武研究中心主任。是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同位素质谱技术方法和净化实验室建立上引领了我国同位素地质实验室的发展。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SHRIMPⅡ质谱仪,并快速建立锆石U-Th-Pb微区定年技术。领导的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以最高的仪器利用率和开放程度,为国内外地学界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年代学实验与研究平台,以及大型科学装备远程共享示范研究—离子探针系统实现世界首创远程控制技术,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一致赞誉,并成为一个国际性开放实验室。他曾发表论文158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9篇;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排名为第二、三、七;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3项,排名为第一、一、二。

  刘敦一同志事业心强、学风严谨、勇于创新、工作认真努力。他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组织和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

  查看更多: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