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大气所揭示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和表面热通量季节内变化

2016.1.21

  季节内变化在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异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地区海面温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研究海面温度的季节内变化及其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关系有助于增进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认识和提高季节内振荡的预报能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仁广和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南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海面温度的季节内变化及其与表面热通量的关系冬、夏之间和10-20天、30-60天季节内振荡之间有着明显不同。海洋混合层深度和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水平结构是决定海面温度和表面热通量共同变化的两个主要因子。

  海面温度的季节内变化副热带大于热带、夏天大于冬天。表面热通量和海面温度趋势的局地关系夏天强于冬天。夏天,表面热通量和海面温度趋势的局地关系10-20天和30-60天季节内振荡之间呈现明显不同分布。在30-60天尺度,高相关表现为南海到菲律宾海的纬向分布(图1a),而在10-20天尺度,高相关为从南海到副热带的西南-东北向分布(图1b)。这种分布的差别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结构差异一致。冬天,表面热通量和海面温度趋势的局地关系在10-20天和30-60天尺度之间并无这种明显差异(图2)。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结构在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中的重要性。

  表面热通量对海面温度趋势的贡献在30-60天尺度比10-20天尺度和夏天比冬天显得更为重要。冬天,潜热相比短波辐射对海面温度趋势的贡献在10-20天尺度比30-60天尺度显得更大。夏天,有类似的结果,但南海地区30-60天尺度例外。表面热通量对海面温度趋势的贡献夏天比冬天大,与海洋混合层厚度的季节变化相一致。

  Wu, R., X. Cao, and S. Chen (2015), Covariations of SST and surface heat flux on 10-20 day and 30-60 day time scal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J. Geophys. Res. Atmos., 120, 12,486-12,499, doi:10.1002/2015JD024199.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