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刘振虎:高效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

2019.6.05

——关于加强中国农科院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来自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各界、各领域的创新力量不断发展,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传统体制下,科技创新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仍然沉疴存久,积弊日重。农业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而是迫切需要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各类创新力量有机融合,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形成联合共进、同步发展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一、协同创新对推动全院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是全院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

  国家支持全院长期稳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启动实施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这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2017年,全院将协同创新任务正式纳入科技创新工程支持,标志着协同创新成为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协同创新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这是推进创新工程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探索,也是全院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在现有科研体制下,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全院创新力量,突破原有的课题组织体系,强化主体间的协同联动,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相互融合,构建形成整体性强、互补性强的全新科研创新组织模式,是推进全院创新工程高效实施的战略选择。当前,全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处于快速推进期,科研创新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创新团队为主要研发单元的创新组织模式逐步形成,以协同为纽带的创新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科研团队协同、研究所协同、院院协同、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加速形成,协同创新成为全院科技创新工程高效实施的重要支撑。

  (二)协同创新是全院落实三个面向的战略需要

  新时期,中央领导对全院提出了“三个面向”的重要战略指示,这是全院今后一段时期院所建设的一项基本遵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与传统农业领域交叉融合,多领域协同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发展的农业转型升级,动物疫病、营养健康等方面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瞩目和关注,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加速演变为国家重大需求。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型升级,现代农业主战场建设所需的科技创新迫在眉睫,区域农业、扶贫攻坚等农业农村重大问题的解决都迫切需要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在解决疫病防控、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产业关键技术,推进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协同创新是全院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选择

  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是全院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的基本保障。没有一流的团队,建设不成世界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很难取得一流的成果,协同创新首先就是创新团队的协同,通过协同创新团队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打造一流优势学科,依托一流学科创新研发一批革命性的成果。在一流学科、优势团队和重大平台的支撑下,通过协同创新的机制带动,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既符合全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总目标,也是推进全院提升整体科研实力、比肩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二、全院协同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中国农科院已初步形成了以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院地协作任务3种形式为主体并行推进的协同创新新格局,全院协同创新正从院内协同、联盟协同和院地协作3个层次向纵深发展。

  (一)协同创新组织现状

  中国农科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多年来,以协作性、长期性、系统性为特征,中国农科院通过农业科研协作网平台,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协同攻关,在基础前沿、产业关键技术、区域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农业科技“走出去”等领域部署开展重大任务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组织机制,形成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成熟配套的技术系统与综合应用模式,显著提升了基础前沿研究、核心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国际合作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农业和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中国农科院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力量,开展了系列重大科技攻关,为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针对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开展联合攻关,生理小种监督和品种抗锈性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联合研制的马传贫疫苗,突破了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不能免疫预防的关键难题;针对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和南方红黄壤地区部署开展的中低产田改良与区域综合发展任务在25个省(区、市)建立了51个综合试验区,通过联合攻关,提出了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模式,通过组装集成,建立了适应不同类型区以粮食为先导,农牧结合、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全院稳定性经费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研究所间和科研团队间的有机融合,高效协同,共同努力下,先后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发、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超级稻品质选育、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等方面先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探索实践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组织经验,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二五”以来,伴随着全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启动实施,作为科研组织模式和科研机制创新的重要探索,全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开启了新的推进形式。院“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着眼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应对国际竞争,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规划的实施,有重点地谋划和部署协同创新重大任务,多渠道推动项目立项,组织开展跨院、跨所、多学科团队融合的协同创新。”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柑橘黄龙病防控、华北集约化农业高效用水与地下水保护技术、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和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等重大科技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热点焦点问题,全院充分发挥建制优势与学科特长,组织科技力量,形成大团队,立项启动了19项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研究。2018年,针对山东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和品牌农产品3项重点问题,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省农科院联合成立科技创新工程院地协同创新专项,组建联合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围绕农业科技“走出去”,谋划启动了“农业科技走出去协同创新与集成示范研究”任务。协同创新覆盖了前沿科技、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中国农科院农业科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协同创新任务的启动实施,团队融合、资源共享、要素流通的科研组织协同创新的机制得到深入探索,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队引领全国农业科研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随着近两年协同创新任务的逐渐铺开,任务数量和支持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任务中背离协同、阻碍创新的问题凸显,亟需予以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具体问题主要包括:

  1.技术总师组织不够有力,联合协作不足。受限于个人组织能力、时间精力和责任心等因素,一些任务的技术总师对任务团队把控力度不够,科研团队间的有机融合差,任务研发成果大多为首席所在团队的工作成果,任务的协同成效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不同任务间的协作与交流不够,任务团队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运行机制。

  2.协同任务设计范围太宽,主题不聚焦。一些协同任务名称过于笼统,设计的目标不十分明确,研究内容过于分散庞杂、分散,不聚焦。如园艺作物国产化任务,涉及的蔬菜种类近10个,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菜种。再如畜禽良种国产化任务,也是涵盖了牛、羊、禽等多个种类,任务目标过于分散,动物种类不够聚焦;此外,一些任务还存在选题定位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拟解决的产业技术核心关键问题不显著的问题。

  3.任务偏重于技术创新,面向生产的技术集成性研发不够。一些任务的技术集成推广和应用不够,未以农业生产的产出应用为导向。研究重点应由“技术”向“产品”转移,转化“产品”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方面工作;如南方重金属任务,其示范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应重点体现重金属综合防控技术方案的集成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米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研究上;协同任务需要面向产业凝练目标,变“科研机构的推”为“生产企业的要”的局面,如纳米产品作为一种加工技术从基础研究转向到产品研发,应加强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强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落地熟化,使得任务更加符合农业科研国家队为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的需要。

  4.创新任务与地方单位的协作不够。部分任务只强调了院内科研团队的任务分工,而与地方科研单位的协同不足,有些领域全院相关研究并不具备优势,需更加充分发挥地方科技优势,也要充分发挥地方产业部门、农业企业的技术推广优势。

  5.任务的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不够。例如从疫苗、农药的创制之初就应与纳米技术融合创制;农机研发任务,应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工程学科与作物栽培学、信息与遥感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6.协同的方式单一,联合研发的经验不足。与以往的科研合作方式不同,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多团队联合攻关的模式,其组织方式具有鲜明的应用特性,在研发对象、研发方式、预期成果等方面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联合基金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与一般的任务合作有着显著的特色,需要协同创新团队在实践中去探索,去磨合。

  7.绩效激励不完善,参与协同的积极性不够。协同创新任务作为一种创新组织模式的探索,还没有专门的制度保障体系去规范其实施,经费和绩效激励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对技术总师、协同团队更多的是强调责任,而在鼓励和奖励协同方面还存在缺位,不够直接,因此科研团队的协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制约。

  (三)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协同创新任务推进实施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究其产生的根源,反映出我们对协同创新战略的深入研究还不够,“三不两没有”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地广泛存在;以协同促发展的理念还不够成熟,以团队促提升的机制还未根本落地,对联合协同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充分,协同创新的组织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认识不够。各任务参加单位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不充分。许多协同创新参加单位虽然确立了协同创新的形式,但没有深入思考和把握协同创新的本质,没有为推进协同创新去做相应的制度设计或配套措施,多数时候仍然把协同创新当作简单的项目合作去看待,没有从更深更远的层次和水平对协同创新予以关注和理解。二是尚未形成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观念。长期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农业土地包产到户模式的发展,农业科研形成了“科研机构——课题组”的传统的科研组织和项目发包模式。受制于项目委托、成果分享和利益分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小作坊、小团体、夫妻店等形式存在的研发小组、课题小组等在各级各类科研机构中普遍存在,课题组形式的研发组织形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形式。科研人员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充斥,没有为大成果、大产出、集团作战进行认真思考和做好战略储备。三是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还不够健全。作为一项新鲜事物,全院协同创新任务的组织实施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施基础,但客观地讲,目前全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还没有许多成功经验或既定规则可以借鉴和遵循;技术总师对各协同团队的调控和管理还没有更多的制度依据和资金抓手,更多的是靠个人的威信和号召力去维系任务实施;符合协同创新的力量整合、资源集聚、联合联动、共建共享等协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四是绩效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够合理。随着科研组织方式的课题组化,科研经费在各研究所当中呈现出切块式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任务经费以稳定预算的形式分别下达到院属研究所中,技术总师对经费的直接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且,经费当中无法列支用于绩效激励的预算,各协同任务参加团队的绩效激励只能由所在单位给予。因为协同经费作为稳定的支持,竞争性特点不强,所在单位对其给予的考核和绩效激励强度亦弱,导致协同团队参与协作和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抑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措施

  全面把握农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实质,遵守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超前谋划协同创新整体布局,强化任务指导和过程监管,充分调动各参加单位和团队的积极性,保障协同创新顺利高效开展。

  一是加强协同创新规划布局。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借鉴高校、中科院等协同创新成功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做好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和谋划。对标“三个面向”,从“两个一流”和“整体跃升”的要求出发,系统规划中国农科院协同创新发展整体布局。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和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实施为抓手,系统部署院内协作、院地(院)协作、农业科技“走出去”国际协作等重点科技任务。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科技需求,超前谋划“十四五”协同创新重点领域和选题方向。配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工程团队任务等计划或专项的落实,协同创新任务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一体化布局,实现全国农业科研一盘棋,做到优势资源有机融合、支持渠道多元发展、创新力量合理分配、产出目标协同聚焦。

  二是加强协同任务分类指导。按照协同任务不同研发类型和攻关方向,分类施策。发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资源优势,强化信息、人才、项目、平台等科技资源的有机融合和优化配置,充分调动各类科技力量,带动国内外的相关大学、企业和产业部门积极参与任务协同。以深入实施协同创新任务为基础,积极探索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协同任务与协同平台同步建设推进,有效区分基础前沿技术创新、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集成和区域农业发展综合解决方案3种类型的协同攻关目标,分类组织所需科技力量,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协同策略,建设问题导向趋同、组织支撑方式有别的新型协同创新研发体系。

  三是加强协同任务制度建设。针对正在实施的协同创新任务,全面做好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快出台《协同创新任务管理办法》。把握协同特征,明晰任务定位,做到“四明确”,即明确任务主体,明确分工责任,明确产出导向,明确绩效目标。加强绩效激励与任务考核,加大协同任务承担单位在研究所评价中的计分标准,改进经费下达和考核机制,对实施效果显著的任务给予重点表彰和奖励。落实任务分工负责制度,按照“主管部门——牵头单位——技术总师——科研团队”4级主体共同组成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架构,在协同任务总指挥和咨询专家组的指导下,建立协同任务全过程管理实施档案。加强监督指导,通过分阶段、全链条的过程监督与管理,实现任务实施的专家把脉、同行指导和绩效肯定。推动开展任务现场交流活动,及时掌握任务动态,排除影响因素和困难,保障任务顺利实施。

  四是加强协同创新工作宣传。建立任务实施简报和报告制度。结合任务实施的阶段性和季节性重大活动和重要进展,及时组织有关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全面反映协同任务实施状态。在协同任务实施的关键节点,形成较为全面、有深度的研究报告或专报。对协同任务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总结,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向全社会发布,或向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报告,为有关部门和社会了解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创新实施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着力提升中国农科院的展示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协同创新处处长 刘振虎)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