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8.7.30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华侨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corporation of NS1 and prM/M are important to con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denovirus-vectored Zika virus vaccine carrying E protein 为题在线发表在NPJ Vaccines 期刊上。

1532934461711624.jpg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通过蚊媒传播。近年来,寨卡病毒在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爆发流行,已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我国在南美的务工人员也是我国输入性寨卡感染病例的主要来源。临床分析显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症及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显着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寨卡病毒可感染脑部,损害神经组织,导致小头症及其它症状。因此,寨卡病毒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但目前尚无批准使用的预防疫苗。

  当前寨卡病毒疫苗的设计主要以包膜蛋白(envelope, E)为抗原靶标,前体膜蛋白(pre-membrane, prM)作为伴侣蛋白也常纳入疫苗设计。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al protein 1,NS1)虽然在寨卡病毒复制、致病中起关键作用,但尚无研究以其作为抗原靶标。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复制缺陷型2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探索了仅携带E,携带prM、E,携带prM、E以及NS1的三种疫苗策略。结果发现含NS1抗原组份的疫苗策略不仅在母鼠中有效抵御病毒血症,还能保护新生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体重减少、神经症状等,显着抑制病毒对新生鼠的感染。该研究表明prM、NS1的纳入可显着提升免疫保护效果,提示NS1可以作为寨卡病毒疫苗的抗原组份,值得进一步评估和开发。

  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兴龙、广州生物院硕士研究生叶贤苗和博士瞿林兵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陈凌、冯立强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年促进会、广东省与广州市相关课题的资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