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实验室检测仪器--电导仪的测定原理

2022.1.17

将相互平行且距离固定值为L的两块极板(或圆柱电极),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然后通过电导率仪测量极板间的电导。引起离子在被测溶液中运动的电场是由与溶液直接接触的二个电极产生的。此对测量电极必须由抗化学腐蚀的材料制成。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材料有钛等。由二个电极组成的测量电极被称为尔劳施(Kohlrausch)电极。

电导率的测量需要弄清两方面。一个是溶液的电导G,另一个是溶液的几何参数S。电导可以通过电流、电压的测量得到。

根据关系式

S=K×G

可以得到电导率的数值。这一测量原理在当今直接显示测量仪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K= L /A

 A——测量电极的有效极板

 L——两极板的距离

这一值则被称为电极常数。在电极间存在均匀电场的情况下,电极常数可以通过几何尺寸算出。当两个面积为1 cm2的方形极板,之间相隔1 cm组成电极时,此电极的常数K=1 cm-1。如果用此对电极测得电导值G=1000 μS,则被测溶液的电导率K=1000 μS/ cm。

一般情况下,电极常形成部分非均匀电场。此时,电极常数必须用标准溶液进行确定。标准溶液一般都使用KCl溶液。这是因为KCl的电导率在不同的温度和浓度情况下非常稳定、准确。0.1 mol/l的KCl溶液在25 ℃时电导率为12.856 mS/cm。所谓非均匀电场(也称作杂散场,漏泄场)没有常数,而是与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因此,一个纯杂散场电极是最糟糕的电极,它通过一次校准不能满足宽的测量范围的需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