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世博会有个零碳馆

2009.12.17

  陈硕最近一直在为世博会的零碳馆而忙碌。

  上星期,在北京举办的2009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陈硕抛出的“零碳”概念引起与会者的普遍兴趣。陈硕对本报说:“我国在建筑行业需要重新理解零碳经济。”

  2010年世博会设立了一个 “城市最佳示范区”,展示来自五大洲的55个城市案例。零碳馆展示的就是位于伦敦南部的 “贝丁顿零能耗”小区——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很少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是一个“零碳”项目。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建筑排放二氧化碳立法的国家,建筑如果超过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就会被英国政府叫停。而“贝丁顿零能耗”小区作为一个环保低耗的样本将被搬到了中国的世博会上。

  已经封顶的零碳馆面积大约在3000平方米,有三个展馆:零碳餐厅,展览馆和样板房。整个建筑将通过各种节能设置,减少对能耗的需求,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居民的能源需求,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

  而这个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零碳馆”的建筑商是零碳中心,陈硕就是零碳中心的中国区总裁。

  零碳中心是一家有着英国背景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建筑师,在建设英国国会大厦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低碳与零排放的技术,随后设计出很多产品。与此同时,为了在建筑上实现这些技术,零碳中心又逐渐转变为零碳技术顾问。后来,这家公司参与了欧盟委员会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的制定。基于零碳中心的这个背景,世博会选择了与其合作。

  拥有剑桥大学建筑环境硕士学位的陈硕,选择来到中国 “改变世界”。世博会的零碳馆成为他试图改变世界的地方。

  在世博会上建零碳馆,对陈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一开始要做的是伦敦的零碳馆,后来我们又想做一个世界的零碳馆。最近,我们拒绝了伦敦的资助,决定和世博会共同出资,来建一个中国的零碳馆。在这个馆里,我们全部采用中国的本土产品。”

  拒绝伦敦,决定在中国建一个零碳馆,并不是一个唐突的决定,在陈硕看来,中国人在低碳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出色。

  零碳中心进入中国以来,除了零碳馆,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主动找到他们,要求实现节能减排,其中大部分是房地产企业。

  统计表明,建筑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5%,主要源于建筑设备对电力、燃气等石化能源的消耗。“在二氧化碳排放上,建筑的数量是最多的,但减排的成本也是最低的。这也是世博会为什么要看中建筑减排的重要原因。”陈硕说。

  零碳中心进入中国不久,万科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就成为了零碳中心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黄明太阳能、北京环境交易所也与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零碳馆不仅展示建筑本身的零碳技术,更要展示中国各个企业在减排方面的成就。

  事实上,零碳中心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以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行业竞标,而万科不久前建成的万科零碳排放住宅为其加了不少分。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帮助企业做二氧化碳检测。“我们有一个二氧化碳检测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会检测出碳平衡等指标,然后帮助企业来减排,同时我们还会帮助企业用减下来的碳进行碳汇交易。”陈硕说。

  在陈硕看来,中国人不相信碳汇,中国企业减排是为了增加企业的附加值。陈硕说:“我跟万科的郁亮说,我可以帮你减排,我也可以将减少的碳排放变成碳汇,帮你赚钱。但是郁亮就说,我们不要谈碳汇,碳汇用来做公益就好了。同样,我与黄鸣谈碳汇,他也说只要做公益就好了。这说明,在中国,减排并不是为了去换钞票,增加企业的附加值才是他们的真正用意。”

  清华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赵华最近也在做跟“碳”有关的业务,但与陈硕不同,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正在做碳汇交易的法律咨询业务。他的很多客户都是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讲,做低碳一是为了企业责任,二是如果要征收碳税的话,也不会太被动。”赵华对本报说。

  “碳是一个很棒的概念。在英国,碳与黄金、石油等期货一样,在纽约交易所已经交易了4年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碳会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强制性减排,所以中国人还不太相信碳汇会给他们带来利益。”陈硕与众多中国企业谈论碳汇交易时显然受到了阻碍。

  赵华认为,中国在节能减排技术上已经有所关注,但减下来的碳如何进行交易还需假以时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