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东亚季风研究取得新突破

2008.3.11

中国科学家最近在东亚季风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了影响过去20万年季风变化的各种因素。

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汪永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于上周在《自然》杂志上(2月28日)发表。

钟乳石这种洞穴堆积物能够被用来作为气候研究的指标。

汪教授们对采集自中国中东部三宝洞的石笋(即钟乳石)样本,进行氧同位素比率分析,通过不同氧同位素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得到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相关数据。

通过结合先前的研究数据,研究小组获得22.4万年来亚洲季风变化的一系列记录。

研究发现,北半球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影响季风的最主要因素。“季风与太阳辐射能量的同步关系,意味着将来我们可以通过天文轨道来预测天气。”汪教授说。

现今有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最完整且分辨率最高的记录,只能追溯到上个间冰期,历史不及12.5万年。

“而我们现在能精确地测出几十万年前的样本,这远远超出放射性碳测年法所能达到的5万年范围。”汪教授告诉科学与发展网络。

同时,最新的研究数据为“中国间冰阶”(千年尺度的强季风事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记录。数据表明,这些事件的发生受那个时期当地冰层大小的影响。

然而,汪教授指出,这个规律可能不适合推断18世纪以后的气候变化,因为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大大增强。

尽管古气候研究取得了最新的发现,这个领域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同期《自然》杂志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Jonathan Overpeck和Julia Cole在附带的一篇新闻观点文章中指出,“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预测亚洲季风在未来的变化情况。”他们写道,气候变化将促使亚洲季风给那些需要雨水的人们提供更多的雨,然而,更强的季风也将会使已备受夏季水灾困扰的亚洲东南部地区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链接到《自然》杂志全文

连接到《自然》杂志新闻与观点文章

参考资料:Nature 451, 1090 (2008)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