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武汉病毒科研让更多人认识BioRxiv

2020.2.03

  最近,有关武汉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成果陆续发布,很多小伙伴注意到,很多文章都是发布在bioRxiv上,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刊,也没有影响因子,大家可能会奇怪,这些研究者难道不怕别的人窃取他们的idear吗?

原来可以“一稿多投”,武汉病毒科研让更多人认识BioRxiv

  其实这样做反而是抢占了先机,原因还得从什么是预印本说起...

  大家知道一稿多投是学术不端的行为。学术期刊接收研究论文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唯一性,即一个稿件不能同时提交给两个杂志去评审,更不能把同样的文章在两个杂志上发表;简称为“一稿不能两投”。《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等著名期刊甚至还有一项针对其拟登载文章的新闻报道进行管理的“禁发令”,即与某篇文章相关的新闻稿在杂志的指定时间之前不得发布。

  但预印本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游戏规则,即研究者先把未经评审的学术论文通过网络直接发布在一个开放平台上,供广大用户免费访问和使用;同时这些预印本论文又可以提交给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审后作为正式文章发表。最早的预印本平台是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在1991年建立的“arXiv.org”(https://arxiv.org/);目前该平台拥有的论文数量已超过140万篇。中国近年来也成立了多个“预印本”平台,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org”(http://chinaxiv.org/)于2016年1月开始接受研究论文,到2018年的三年时间内已有稿件1万1千多篇。最初的预印本文章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和数学等理论科学领域,但如今实验科学领域也有了自己的预印本平台,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2013年建立的生命科学预印本平台“bioRxiv”(https://www.biorxiv.org/)。预印本目前已经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原来可以“一稿多投”,武汉病毒科研让更多人认识BioRxiv

  不论是商业性的或非盈利的出版社,最初均不欢迎预印本的到来。《自然》等各种科学期刊当时都表达了对IEG的强烈反对;《科学》的一位编辑甚至称IEG 的文章是“政府下属部门的低劣作品”【1】。1966年末,13种生物化学期刊共同禁止接受在IEG 分享过的文章;在IEG 的首位领导者格林(Green,D)看来,这是科技期刊集体扼杀科学交流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新活动[1]。NIH不久就关闭了IEG,主要理由是不能继续承担其复印费用。到了1999年,时任NIH 院长的瓦莫斯(Varmus,H)博士曾提出一项由NIH 资助的预印本服务项目“E-biomed”,可这一设想很快又被出版商再一次扼杀【1】。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的科技出版界最终还是接受了预印本,“bioRxiv”甚至成了《科学》杂志2017年度十大“科技突破”新闻之一。“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收集了近2万6千种国际学术期刊的预印本政策,其中绝大多数期刊都接受预印本形式,包括《细胞》、《自然》和《科学》等著名学术期刊;只有1千7百多种刊物拒绝接受预印本,不到这些期刊总数的7%。

  当今在物理和数学等理论学科中,预印本平台的地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科技期刊。在2017年的Google Scholar h5-index的计算机视觉领域排名中,arXiv位列第二。研究者目前通常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在预印本平台上发布,例如英国数学家阿蒂亚(Atiyah, M)在2018年9月以预印本形式发布了证明黎曼猜想的论文。与此同时,预印本平台也成为科研人员了解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的主要途径。当前,大约80%被引用量最多的物理和数学期刊论文都可以在arXiv上找到相应的预印本文稿。据统计,自arXiv成立以来,几乎所有发表在高能物理学期刊上的文章都在arXiv的高能物理学板块中以预印本的形式发布过。在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得到NIH1.2亿美元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联盟“4D Nucleome”甚至提出这样的要求:其成员必须在向同行评审的期刊投稿之前或同时向预印本网站提交论文稿件【2】。

  学术权力的转换

  同行评审是现代学术交流的基石,被公认为是科技期刊判别研究论文的科学价值和保障文章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研究人员通常也不会去引用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论文。但是,预印本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传统。在预印本的发布过程中,研究者把其文稿发送到特定的预印本平台,该平台只是检查一下文稿内容是否符合相应的科研领域,然后就可在一两天之内在线发表,免费供人阅读和随之而来的引用。也就是说,研究者的文稿在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能够以预印本的形式用于学术交流。

  显而易见的是,没有同行评审的预印本模式与学术期刊相比,其知识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了。但比文章发表速度加快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同行评审的预印本模式改变了当今的学术生态。在科学建制化的今天,随着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成为职业研究者的主要目标——“不发表就玩完”(publish or perish),期刊的审稿人也获得了很大的学术权力,可以决定文章的“生死”,有时也难免出现利益冲突。而权力和利益自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科学》子刊《Science Signaling》的亚法(Yaffe MB)主编在一篇讨论同行评审的文章中就列举了审稿人常见的6个问题,并提醒审稿人:“我们应该去帮助一项工作得到发表,而不是去努力阻止它发表”【3】。预印本的出现从根本上把发表文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权力还给了作者。

  文章也能“迭代”

  科技期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的基本条件是,该项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对完整的研究成果。换句话说,期刊通常不会发表一篇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因此,研究文章一旦在杂志上登载出来,就属于“完成时”,原则上除了允许对个别文字进行刊误外,文本内容和数据是不能更改的。然而,预印本却处于一种可以被不停修改其内容和数据的“进行时”发布状态!在arXiv或者bioRxiv上发布的预印本都可以被作者主动更新为新版本,这些更新后的不同版本都被保存下来并有明确的日期标注;一个预印本的不同版本甚至可以被分别引用。因此,预印本论文就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从初稿发表之日起就可以被陆续“迭代”(iterate)出一个比一个更为完善的版本。

  导致预印本“迭代”的深层次因素是科学交流价值观的改变。随着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功利化程度的加深,科学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变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研究者时刻都在渴望着出成果。把阶段性的研究结果及时地报道出来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所认可的知识传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例子也许就是2001年2月《自然》和《科学》分别发表的“人类基因组草图”,该草图大约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0%左右。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合体到了2003年4月才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全图绘制成功,2004年10月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相应的论文。可以说,预印本的“迭代”策略就是这种新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典型代表。从预印本的“设计”来看,一方面通过及时发布研究论文的早期版本让研究人员和社会提前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研究工作的重复;另一方面则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实时地更迭文章的版本,以尽可能保证预印本论文的科学性和完备性。

  最后总结下,什么是预印本?

  文章作者在写作完成后,可以将文章事先公布在网站或公开平台供人参考或点评。在完成预印本后,预印文章也会收到一个DOI号与相应的licensing terms。

  预印本有何优点?

  预印本的优点来自三大方面。首先是学术成果所有权,在文章在预印本平台公开后,其实是对作者个人的成果的所有权给予的肯定。二是反馈意见,预印本的实现,不仅帮助作者实现了成果的所有权,也同时给予了作者在正式投稿前就接收反馈的机会。一般外审的评委数量毕竟有限,那么公开评论机制就给予了作者不断修正完善学术成果的机会。第三是关注度和引用率,预印本无疑将帮助作者优先展示其学术成果。有研究表示,采用预印本的文章,往往在正式发表后拥有更高的关注度,altmetric的评分也更高(ref [a])。

  采用预印本作者有何义务?

  若是在向期刊投稿前就已在其他平台采用了预印本服务,在投稿时作者就有义务告知期刊及编辑在其他平台获取的预印本DOI号和licensing terms的情况。同时,当文章正式发表时,作者必须将预印本状态更新至正式发表状态,并且其中必须包含发表所在刊物的DOI号和URL链接。

  参考文献:

  1、Kaiser, J. In a 'forgotten experiment,' biologists almost launched the preprint revolution—5 decades ago. 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p7593

  2、 Dolgin, E. Big biology projects warm up to preprints. Nature 2016, doi:10.1038/nature.2016.21074

  3、Yaffe, M. B. Re-reviewing peer review. Sci. Signal.2009, 2:eg11.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