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从PM10到PM2.5 技术推动新空气质量标准制定

2012.9.28

  上午10点,记者跟随空气监测员郭慰捷,来到“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点”之一的徐汇区上师大站,监测室位于旅游学院6楼楼顶。从这里放眼望去,阳光宜人、绿荫环绕,很多学生在附近的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很难想像,破解PM2.5“环境秘密”的答案就藏在其中。

  小郭推开监测室的门,轰鸣的响声扑面而来,两台一人多高的蓝色仪器运行正酣,显示屏实时跳动着环境监测数据。环顾四周,整个房间仅10平方米,除了两台“大部头”外,右墙角还“挤进”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摆放着几瓶“颜料”,白色的干燥剂、粉色的氧化剂、黑色的活性炭。

  每周,小郭按时来监测室收集、统计数据;每次,他要忙碌4个小时。这一天,仍不例外。

  “黑辫子”完胜“光脑袋”

  仔细打量两台蓝色仪器,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一台机器的上方连接着一根长长的、直接通向屋顶的黑色管道,像极了一条黑辫子。小郭说,这台机器就是今年6月份“初露锋芒”的PM2.5监测仪。而它旁边那台“光脑袋”机器,则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展拳脚”的PM10监测仪。

  从PM10到PM2.5,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更迭,也是环保理念的更新。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PM2.5曾是一个陌生的抽象名词。而今,人们即便不能说出其准确含义,也大多知道它是目前评价空气质量的关键依据。而监测手法,更要与时俱进。

  “PM2.5监测仪的优越之处在于,增加了‘颗粒物中挥发性组分’的一项测定功能,专业说法称为‘补偿值’。”小郭介绍说,由于空气中的水汽也会卷走一部分颗粒物,所以,PM2.5监测仪在囫囵吞下空气后,不仅会像PM10监测仪一样,统计干燥空气中的颗粒物,还会同时测量出水汽中带走的颗粒物,最后算出总和。

  小郭一边讲解,一边指向显示屏上的两组数据:“Base:28.85%;Reference:4.88%”,分别代表颗粒物的总数、补偿数。 “这是新仪器最先进之处,使颗粒物的监测数据更加精确。”他说完,又轻轻拍了拍机身,“多亏了‘黑辫子’帮忙,全靠它挑出‘干货’。”

  记者顺着“黑辫子”的方向,小心翼翼地爬上简易而陡峭的扶梯。来到顶楼平台后,几个三脚架映入眼帘,上面的“双层帽”就是最关键的数据采样头。 “双层帽”捕集空气后,由“黑辫子”内部的两把“筛子”过滤出细小的PM2.5颗粒,传送给分析仪器,再分别计算出CO、SO2、臭氧、氮氧化物的含量值。

  除了小郭所在的徐汇区上师大站,其它9个国控点分别安营扎寨于学校教学楼、居民区、社区文化中心、公司大楼乃至宾馆的楼顶。它们从四面八方“交织”成一张联动的网,将每小时监测到的原始PM2.5值,不间断地传输到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日报室,依次经过数据审核人员和日报员的审核、统计、分析,最终发布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

  新空气质量标准应运而生

  监测PM2.5到底派什么用?打个比方,一根头发的横截面可容纳20个PM2.5颗粒物。因其粒径小,且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所以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相较于PM10要更大。

  城市大气问题,与其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上海地域狭小,却承载着高数量的人口和高密度的大气污染源。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推进大气环境治理方面的“步伐”,一直没有松懈下来。

  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以隐藏在市民身边的PM2.5来源——机动车为例,由点及面地向记者回顾了上海在“十一五”期间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2006年在内环内实施高污染车辆限行的基础上,2009年将高污染车辆限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中环路及以内区域;2007年,组建环保、公安联合执法队伍,开展机动车道路抽检及冒黑烟整治工作;2009年新车提前实施国IV排放标准,本市全面供应沪IV车用燃油,从源头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上海在前4轮3年环保行动计划中,已经交出一份满意答卷:201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3%,为12年来最高;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较2000年下降25.8%,较2008年下降18.6%。

  目前,大气已经完成从“脱贫”奔“小康”阶段。对此,“粗放型”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精细化”、“复杂化”的空气质量指标监测和发布被提上日程。因此,PM2.5、CO、臭氧等新空气质量标准的推行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要把空气质量优良率“抬” 高、“抬”得更好,的确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更大的精力、更长的时间。

  2012年,上海大气环境治理正在昂首阔步迈入新阶段。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