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食品微生物大会第二日:院士助兴,精彩纷呈

2021.10.22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1年10月22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微生物组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华微云创生物技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与技术应用大会”在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圆满落幕。

  来自国内外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研究领域约30名专家、学者,就生物标准制修订进展、微生物风险分析及过程控制与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应用,以报告、讲座、圆桌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分享最新的标准与技术,探讨先进的监控管理经验,展望行业的未来发展。第二天的报告内容依旧精彩。

banquan30.jpeg

大会现场

banquan30.jpeg

上半段会程由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曾静研究员主持

banquan30.jpeg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院士

报告题目:新冠疫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报告题目为《新冠疫情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首先,陈君石院士澄清,新型冠状病毒并非是属于食品微生物标准的范畴,不是“吃”进去的,而是呼吸道的传染性疾病范畴。然后,陈君石院士带现场观众回顾了从新冠病毒的发现到溯源的历程,逐渐引出病毒从食物传染人的潜在可能性和危险性。尽管有证据证明“物”传人的传染途径,但是该论点在国际上受到很多未知阻力的影响。本着对消费者负责,我国还是严格控制食品及食品包装的病毒检测。

banquan30.jpeg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王伟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的发展趋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王伟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的发展趋势》。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1年3月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366项,其中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32项,对保障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王伟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审查流程做了详细的解析,并就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跟踪评估进行了介绍。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最严谨的标准”的食品安全战略,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为完善食品微生物国家标准体系,我国还需修改目前现有国家标准、制定新的适合的新的限量标准。

banquan30.jpeg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副所长主任技师 杨小蓉

  报告题目:常见分子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副所长杨小蓉主任技师报告题目为《常见分子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检验检测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环节。快速准确灵敏,通量高,特异性强的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运用越来越频繁。PCR技术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样品快筛、增菌快筛、菌株快速鉴定等,除此PCR还可帮助病毒分离、耐药基因及加药菌检测分析、血清分型等复杂体系检测。

banquan30.jpeg

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刘英杰

报告题目:二代测序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刘英杰报告题目为《二代测序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近年来在微生物检测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在临床医学上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进行病原的鉴别、溯源等。而在工业制药、食品生产等领域,二代测序也逐步被接受用于声场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通过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分析可以得到菌株在核算水平的全部信息,从而进行分型和溯源工作,以明确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因美纳以二代测试技术帮助了国际上多家企业解决了食品污染问题。

banquan30.jpeg

四川若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 /首席技术官 刘凡

报告题目:微生物培养实时监控及形态学识别

  四川若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 /首席技术官刘凡报告题目为《微生物培养实时监控及形态学识别》。食品中微生物检验是以货梯微生物为靶标的检测,活菌在受污染样品中分布不均,且处于动态变化,其数量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特征决定了初检和附件结果不具备可比性,也就决定了微生物检验的不复检性。但微生物检验只是提供检验结果,缺乏检验过程的数据,检验流程数据不完善。与此同时,食品中微生物检验中70-80%的工作均由检验人员完成,微生物检验自动化程度不高。

banquan30.jpeg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卢行安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生物实验室认可常见问题和误区之我见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卢行安研究员报告题目为《微生物实验室认可常见问题和误区之我见》。目前,CNAS认可的国内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近千家,针对实验室认可过程中常出现人员、设备、设施、放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根据多年评审经验,对认证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一一进行点评和提议,供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参考借鉴。

banquan30.jpeg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马群飞担当下半场的大会主持

banquan30.jpeg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崔生辉

报告题目:GB31607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国家标准解读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崔生辉研究员报告题目为《GB31607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国家标准解读》。GB31607-2021散装即食食品致病菌限量标准的制定过程、目的及内容,对比分析我国和其他国家致病菌限量差异,分析我国致病菌限量的发展趋势。崔生辉指出,我国消费者目前承担了百分之百的散装食品微生物感染的风险。非即食食品中微生物限量标准的制定,直接影响了微生物对消费者的直接风险。GB31607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百姓感染的风险。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未来可能还会考虑初级农副产品致病菌限量标准。

banquan30.jpeg

纽勤欧洲业务开拓副总(微生物)Frederic Martinez

报告题目:纽勤基于ISO 16140-2开展食品中肠杆菌科定量检测的替代方法验证实例分享

  纽勤欧洲业务开拓副总(微生物)Frederic Martinez报告题目为《纽勤基于ISO 16140-2开展食品中肠杆菌科定量检测的替代方法验证实例分享》。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欧洲食品微生物标准法规(EC2073/2005)中的重要指标菌,包括除大肠埃希氏菌外的某些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克罗诺杆菌等。大多数替代方法可以缩短检测周期,提高企业检测效率。但这些方法与参考方法的的等效性需要验证。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ISO 16140-2《食品链微生物学-方法验证-第2部分:代替(专有)方法与参考方法的验证规范》规定了验证食品链中微生物学的替代带方法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规范。Frederic Martinez分享了纽勤公司的肠杆菌科快检计数的验证过程和经验。

banquan30.jpeg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薇薇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风险识别和预防控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薇薇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风险识别和预防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低温等环境仍生长繁殖。主要导致侵袭性感染,包括败血症、神经系统感染以及母婴感染,如流产、早产、死胎等。人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事物致病,虽然发病率低,但住院率和致死率高。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潜伏期长的特点,使得其溯源即为困难。因此加强高危食品单增李斯特氏菌监测、调查危险因素,开展健康宣教,将有利于低于疾病的发生,保护易感人群健康。

banquan30.jpeg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主任/主任技师 廖兴广

报告题目:MALDI-TOF MS在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发展应用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主任?主任技师廖兴广报告题目为《MALDI-TOF MS在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发展应用》。蛋白质谱技术鉴别微生物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该技术研究逐步深入,GC/MS和LC/MS的应用更加趋于成熟。1987年,日本学者田中耕一发明了适合生物大分子的质谱技术,这种“柔软”电离方法产生完整分子量信息,使得质谱能够获得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核酸等的信息。

banquan30.jpeg

北京中科助腾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学部技术总监 崔箐坡

报告题目:我国基于全基因组学的分子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北京中科助腾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学部技术总监崔箐坡报告题目为《我国基于全基因组学的分子溯源技术研究进展》。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已经为破译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其高解析度分辨率甚至可以在亚种水平上比较细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因此WGS正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领域用来调查疾病爆发、溯源归因分析以及提高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等。为了从全基因组测序生产的大量复杂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研究人员开发了大量生物信息学工具允许用户分析和解释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从简单的特征基因比对到复杂的发育研究,但庞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或软件也提高了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门槛。

banquan30.jpeg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马群飞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应用现状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马群飞报告题目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应用现状》。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才能保证检验结果有可比性、准确性、统一性和权威性,所得结果才能作为科学评价的依据。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关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修订时虽然尽可能接轨国际标准,但限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因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检验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检验机构和部分标准制定者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常常出现偏差,在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出现疏漏,影响了标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先行标准,对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马群飞结合检测审核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严肃又不失风趣的进行了分析指正。

banquan30.jpeg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刘秀梅研究员做大会总结

  在大会的最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刘秀梅研究员做大会总结,她指出食品微生物行业人员应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面对如今的行业内的种种变化。新兴科技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离普遍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监测还是需要从业人员提升自身水平。刘秀梅希望微生物行业人员能“不忘初心”提高个人基本素养做好自身工作,不要轻视看微生物的渺小,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为我国食品微生物标准和技术应用的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